“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新加坡外交专家曾经提醒中国:“中国近些年有一个最大的战略失误,那就是是疏远了美国商界,”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马凯硕这位以中立理性著称的“国际老牌外交官”,在他那本《中国的选择》里丢下了一句颇具分量的话:中国近些年的最大战略失误,是“疏远了美国商界”。 这话一出,不少人皱了眉头。毕竟这不是坊间传言,而是出自一位曾在联合国看尽风云的新加坡资深外交家。 马凯硕的意思不难理解。他拿上世纪90年代做参照,当年美国国会有人要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是谁跳出来为中国说话?就是美国商界。 那时候,通用、摩根、波音,哪家不是在国会里为中国“背书”?但到了特朗普时代,美国商界却一反常态,面对制裁、关税、技术封锁,集体沉默。 马凯硕认为,这种态度的转变,很可能是因为中国“自己没把朋友照顾好”。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真的是中国“冷落”了美国公司吗?我们来拆开看看。 确实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是外企长期吐槽的焦点。有些企业在中国做了多年生意,却因为技术泄露、专利纠纷而心生怨气。 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土企业“偏心眼”,让外企在招标、合同履行上吃了亏。这些问题,中国也早就意识到了,并在逐步改进。 但要说“最大战略失误”,恐怕就过了。因为现实远比这个说法复杂得多。 先看美国那边的政治气候。从特朗普开始,到拜登接棒,打压中国成了“美国共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在对华政策上几乎是步调一致。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美国企业哪敢轻举妄动?就算你是苹果、波音、辉瑞,在华有上百亿的利益,也得看华盛顿的脸色。说白了,不是不想说话,是不敢说话。 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以前是“你有市场我有技术”,现在是“你要发展我要压制”。 这种结构性的竞争,让企业也被夹在中间,想赚钱要低调,想表态得小心。与其说中国“赶走了”美国商界,不如说美国政治把它们“按住了”。 再者,别忘了中国本身也在变。早年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企业来就是为了低成本制造。 但现在的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AI等领域已经是强劲对手。你曾经是供应商,现在成了竞争者,感情当然不一样了。 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严、优惠政策退场,也让一些美企算起账来没那么划算了。 但这不是“疏远”,而是自然演变。毕竟一个14亿人的经济体,不可能永远做“代工厂”。而且,说中国“疏远”美国商界,数据也不支持。 2024年的中美双边贸易额接近6882亿美元,创下近年新高。即便在关税战最激烈的阶段,贸易额也没有断过。 美企在华投资也没停,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继续扩建,苹果CEO库克几乎每年都来中国“刷脸”,高通、摩根大通、星巴克,哪一家不是在中国继续加码?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超过65%的美国在华企业计划未来三年继续扩大在华业务。这不是疏远,是实打实的“用脚投票”。 中国这几年也没停下“欢迎外资”的动作。进博会、服贸会一年比一年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小,外企投诉热线、营商环境优化方案一项接着一项。 当然,马凯硕的提醒也不是全无价值。他敲响的,是中国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警钟。 知识产权、法治透明度、公平竞争,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外资企业不是“求着来”,而是“看着办”。 但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有没有“冷落”美国商界,而是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温情脉脉。 现在更像是一场“互相较劲又互相需要”的博弈。美国要压中国技术发展,但又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要自立自强,但也要保住开放市场。 两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敢先断线。就像《金融时报》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所说,“中美脱钩早已不是现实议题,现在的核心是如何‘有摩擦地共生’。” 马凯硕说中国犯了个“最大战略失误”,这话听起来有点重。现实是,中美关系复杂得像一盘棋,走一步看三步。 美国商界的“沉默”,是棋局变化下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翻脸不认人”。 未来怎么走?中国正在做的,就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制度保障,让来中国的企业“赚得到钱、留得下人”。 同时,也在推进科技自立,不让关键技术被人“卡脖子”。在这个过程中,和美国商界保持沟通、保持信任,依然重要,但不是唯一。 这不是简单的亲疏问题,而是大国博弈中的动态平衡。想赢得尊重,不是靠“示好”,更不是靠“退让”,而是靠实力、靠规则、靠不动声色的坚持。
“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新加坡外交专家曾经提醒中国:“中国近些年有一个最大
快乐小鼠
2025-09-23 18:50:5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