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103岁才退休的邵逸夫,活到了107岁才安然辞世,死前,他竟还耳聪目明。显然,邵逸夫健康长寿的秘诀,绝不仅仅是有钱那么简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邵逸夫先生的人生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跨越了整整107年的时光。 这位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直到104岁高龄才正式从自己创立的商业帝国退休,创造了商界罕见的工作纪录。 他的长寿秘诀不仅在于严格的生活习惯。 更在于他独特的生活哲学,喜欢与年轻女性相处,认为这样能保持心情愉悦。 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他长寿的关键。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富裕的商人家庭。 邵家经营着当地最大的染坊,家境殷实。 年轻的邵逸夫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被新兴的电影行业所吸引。 当时电影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但这个年轻人已经预见到了它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学毕业后,邵逸夫与兄长邵醉翁、邵邨人共同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为了借一件拍摄道具,他经常要跑遍大半个上海。 在片场,他从最基础的打杂工作做起,扛设备、布灯光、准备服装,什么活都干。 但他聪明好学,短短一年时间就从场务成长为摄影师,对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1925年,天一公司出品的首部电影《立地成佛》在上海引起轰动。 怎料,成功招来了同行的嫉妒。 当地几家电影公司联合起来抵制他们的影片。 面对打压,邵氏兄弟果断决定开拓东南亚市场。 他们带着简陋的设备远赴新加坡,在异国他乡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在南洋期间,邵逸夫敏锐地察觉到有声电影将是未来趋势。 为了学习这项新技术,他不惜冒险远渡重洋。 途中船只触礁,他在海上抱着一块木板漂流了整整一夜才获救。 这段惊险经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学习新技术的决心。 学成归来后,邵逸夫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这部电影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更重要的是推动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 到1937年,邵氏已经在东南亚建立起庞大的电影帝国,拥有完整的发行网络。 "邵氏出品,必属佳品"成为质量的保证,他们在几十年间拍摄了上千部电影,员工超过千人。 在管理上,邵逸夫展现出独特风格。 他每天清晨准时到公司,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最忙碌的时候,他一天要观看九部影片。 他对成本控制极其严格,实行月薪制,明星的片酬都不高,甚至要求导演的薪酬打折。 这种节俭作风虽然导致李小龙等明星转投别家。 但在人才使用上他又十分大方,比如重用导演李翰祥,不计前嫌地给予机会。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立邵氏兄弟公司,建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制片厂。 1967年,他与友人合作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彻底改变了香港电视行业的格局。 TVB引进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推出电视剧、综艺节目、新闻报道等多样化节目。 他还开办艺人培训班,培养出周润发、张曼玉等国际巨星,为华语影视界做出重大贡献。 在个人生活方面,邵逸夫的感情经历颇为曲折。 他与发妻黄美珍育有四名子女,但1952年结识了时年18岁的方逸华后,家庭关系出现变化。 他将子女送往新加坡的兄长处寄养,直到90岁才与方逸华正式结婚,并让她进入公司管理层。 这导致子女与他疏远,两个儿子先后退出董事会移居海外。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尤为突出。 他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捐赠教育事业,向内地捐赠47亿港元,在全国31个省市捐建了6000多栋教学楼。 他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每所受赠学校设立专门账户,确保捐款专款专用。 这些善举极大改善了内地的办学条件,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的长寿秘诀除了不抽烟、不喝酒外,还包括注重饮食营养,坚持散步、打高尔夫,练习太极拳和少林拳。 特别的是,他认为与年轻女性相处能愉悦心情,经常邀请女演员到家中做客。 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规律的生活习惯,或许才是他长寿的真正秘诀。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他用一生诠释了奋斗与奉献的真谛,从一个小镇青年成长为影视大亨,他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邵逸夫这个名字,已经成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象征,也是华人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主要信源:(岳阳日报——邵逸夫在港离世 享年107岁)
到底是王晶大嘴巴?还是温兆伦在说谎?王晶说温兆伦在香港口碑跌倒谷底,是因为温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