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突然宣布了! 9月13日,美施压日本“不得承认”巴勒斯坦国。共同社报道,美国已敦促日本在本月晚些时候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不要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 这场看似普通的国际斡旋,实则撕开了日本战后外交的深层困境:一边是70年盟友的施压,一边是欧洲盟友的集体倒戈,更夹杂着国内要求正视现实的民意浪潮。 当石破茂内阁在辞职前夜陷入外交抉择,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巴勒斯坦建国的范畴,演变为检验日本外交自主性的试金石。 美国对日本的施压手段堪称教科书级别。从冻结对日军事技术转让,到暗示可能重新评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华盛顿将“胡萝卜加大棒”玩得炉火纯青。 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屡试不爽:1985年《广场协议》前对日本央行的施压、2015年推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时的舆论造势,本质上都是通过制造“选择困境”迫使日方让步。 但2025年的局势已大不相同。法国外长巴罗在电话中直接要求日本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更公开警告“孤立巴勒斯坦将加剧中东动荡”。 这种欧洲阵营的集体发声,与2024年欧盟通过《巴勒斯坦主权国家地位决议》形成呼应。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美国施压日本前一周,德国总理朔尔茨刚访问沙特,双方签署了价值280亿欧元的新能源合作协议——这暗示着欧洲正用经济纽带重构中东外交版图。 石破茂内阁的困境折射出日本外交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日本85%的原油进口依赖中东,其中以色列控制着波斯湾航道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日本汽车产业在伊朗市场保有230万辆保有量,任何触怒德黑兰的举动都可能引发供应链危机。 这种“既想讨好美国,又怕得罪中东”的骑墙心态,在9月12日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暴露无遗,日本最终对《纽约宣言》投了弃权票,成为G7国家中唯一未明确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成员。 国内压力让这场外交博弈更加复杂。跨党派“人道外交议员联盟”提交的206人联署请愿书,创下日本战后和平运动参与人数纪录。 更让政府不安的是,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最新调查显示,72%的中小企业主认为“过度亲美政策损害对中东贸易”。这种民意反噬,与1973年石油危机时日本被迫调整亲以政策的背景惊人相似。 美国对巴勒斯坦建国的阻挠,暴露出其在中东影响力的式微。2024年沙特与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后,中东“去美国化”趋势加速。 埃及、阿联酋等国在联合国频繁使用否决权保护巴勒斯坦提案,这种转变与1990年代海湾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集体倒向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以色列的反应更值得玩味。内塔尼亚胡政府一面高调谴责联合国决议,另一面却默许极端定居者冲击巴勒斯坦定居点。 这种“口头强硬、行动暧昧”的策略,与1982年入侵黎巴嫩时如出一辙。但现实是,以色列对加沙的围困已导致其国际形象跌至历史低点,2025年8月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对以色列持负面看法的民众比例升至68%,创历史新高。 当前局势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博弈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日本在“亲台派”与“知华派”间艰难抉择,最终田中角荣顶住美国压力实现破冰。 如今石破茂面临的选择更为严峻:承认巴勒斯坦国可能触发《美日安保条约》中的“重大事态”条款,但拒绝则可能失去在东亚事务中的话语权。 欧洲的集体转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法国推动的“地中海联盟”计划,试图通过基建投资将北非纳入欧盟经济圈;德国主导的“中东和平倡议”则聚焦新能源合作。 这种“以经促政”的策略,与1970年代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形成代际差异。数据显示,2025年欧盟对埃及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达47亿欧元,占其外援总额的32%。 日本企业界已悄然布局。丰田汽车宣布投资500亿日元在约旦建设电动汽车工厂,软银集团则牵头成立“中东数字经济基金”。 这些动作暗示,日本商界正在寻找“不站队”的商业空间。正如索尼前CEO平井一夫所言:“在中东,我们不需要选择朋友,只需要找到共同利益。”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外交决策往往诞生于危机时刻,就像1995年阪神地震后村山富市发表道歉谈话,突发事件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催化剂。 美国对日本的施压,本质是将盟友工具化的惯性思维。但21世纪的国际关系早已不是“非友即敌”的零和游戏。 当德国能用《可再生能源法》撬动中东投资,当法国凭《数字主权法案》争夺科技话语权,日本需要的不是在华盛顿与布鲁塞尔间选边站,而是找回明治维新时期“和魂洋才”的智慧,在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同时,构建多元平衡的外交网络。毕竟,真正的强国从不需要靠站队来证明存在价值。 信息来源: 美施压日本“不得承认”巴勒斯坦国 2025-09-13 14:40·参考消息
快讯!快讯! 美国突然宣布了! 9月13日,美施压日本“不得承认”巴勒斯坦国
红楼背疏影
2025-09-23 18:08: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