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凤,山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50岁才开始学画,她文化程度不高,小学二年级就辍学,画画也只是村里培训班学了一个月。 画的啥?临摹周春芽的“桃花”系列,画完后,女儿在网上挂了个200元的价,结果居然卖出去了,而且还不止一幅。 有人说她画得真不错,有灵气,也有生活气息,也有人直接开骂,说这叫“复制粘贴”,是对原创艺术的践踏。 很多人说王珍凤的画卖得便宜,是因为她没名气,不是“圈内人”,但也有人认为,艺术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冷门学科,它本来就应该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看看网络上的反应,网友一边倒地支持她,有人说:“200块买的不只是画,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有人则更直白:“我看她画得比一些艺术展上的还顺眼!”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随着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兴起,艺术的“定义权”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是专家说了算,现在是群众说了算,谁说艺术必须得有学历、有展览、有收藏家站台?有人看得懂、有人喜欢,这不也是一种价值吗?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专家的观点,艺术价值确实不仅靠“画得像”,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考、理念、创新。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普通人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那艺术的“门槛”是不是也太高了点? 王珍凤的画之所以能火,社交媒体功不可没,一句“村妇画作PK周春芽500万大作”,瞬间点燃了网络话题,她的画也从200元涨到了1000元,还是供不应求。 但这背后,也不是单纯的“草根逆袭”,据查,有艺术培训机构在背后推动,打着“一个月保你成为画家”的旗号,很可能就是借机营销,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有人开始质疑:这到底是艺术的胜利,还是一次成功的商业炒作?如果人人都能“速成”,那艺术的含金量是不是也在被稀释? 但换个角度看,即便有营销参与,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众对艺术的兴趣正在上升,这不是坏事,过去艺术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现在成了全民话题,哪怕是借着争议,也是一种“破圈”。 艺术界的专家批评王珍凤,说她没有“原创性”、没有“思想脉络”,甚至可能涉嫌版权问题,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她确实是“临摹”,而不是“创作”。 但也必须承认:她的确实实拿起了画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美的理解,也许她画的是模仿,但她的动机是真诚的,她不是为了炒作,也不是为了成名,只是喜欢画画,顺便补贴点家用。 而且,王珍凤的画能卖出去,也说明市场认可了她的努力,如果说艺术是表达,那为什么这种表达不被允许?难道艺术只能是有钱人和专家的“专属游戏”? 策展人贾廷峰就说得比较中肯:“能否成为艺术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话放在王珍凤身上挺合适,她可能不是艺术家,但她确实参与了艺术。 王珍凤事件,其实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在过去,艺术是少数人的舞台,而现在,社交媒体、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让更多人有了“出场”的机会,普通人也可以画画、写诗、演戏,也可以被看到、被点赞。 但这也带来一个挑战:艺术的评价标准变得模糊了,是技术重要,还是情感动人?是原创至上,还是表达为王?是靠出身背景,还是靠真实作品? 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需要多样性,不能只有“学院派”,也要有像王珍凤这样的“生活派”。 王珍凤画的不是“桃花源”,但她确实打开了一个现实的话题,艺术到底归谁所有? 这场从农村画室烧到艺术圈的风波,表面上是200元对500万的较量,背后却是大众和精英、网络和传统、表达和标准的博弈。 争议未必是坏事,它至少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谁有资格谈艺术?谁决定艺术的价值?而未来的艺术世界,是不是也能多留一些位置,给那些没有专业背景、却有真情实感的人? 王珍凤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在数字化、去中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拿起画笔,哪怕只是模仿,也是一种参与。 艺术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神坛,它也可以是厨房里的烟火,是田埂上的桃花,是一个大妈的生活热爱。 只要有人愿意看,就有人愿意画。这,不正是艺术最原始的模样吗?
我姨妈这个人很要强,当年她下乡插队,留在了农村一家储蓄所工作。姨父就觉得姨妈工作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