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军领导犯了难,然而,当伟人得知后,当即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 高长吉1933年生在山东微山湖边渔民家,早年日子苦,12岁就扛枪上抗日战场,转战各地挖战壕架机枪,多次在枪林弹雨中突围。抗日胜利后,他继续打解放战争,当班长指挥小队夜行军突围。1950年抗美援朝,他操作高射炮瞄准美机,弹壳落地击落多架,练就一身实战本领。新中国空军起步时,他进飞行学校,苏联教官三个月培训,拉操纵杆练起降,汗水湿透飞行服。毕业分到空军第十八师第五十四团,逐步升副团长,驻广东一线警戒空域。 广东沿海的天空,说变就变。1965年那天,云层压得很低,像给地平线扣了口锅。雷达屏幕上突然冒出两个亮点——敌机贴着海面溜进来,高度仅百米,意图很明显:擦边侦察,顺便挑衅。塔台呼叫:“注意纪律,不准擅自开火!”命令来自更上层,背景复杂,一句话:先忍。 高长吉就在值班机里,座舱闷热,头盔里全是汗。他盯着那两架敌机,脑海里却闪出朝鲜战场的画面:美机贴着山沟扫射,战友被弹片削倒,血染白雪。耳机里再次传来管制员“保持克制”的提醒,他却握紧操纵杆,心里骂了句脏话——忍?再忍国土线就被人当门槛踩! 敌机突然爬升,机翼下副油箱晃眼,这是标准的“擦边”动作:越线三秒,拍照,然后大摇大摆离开。高长吉没再等,猛地推油门,战机像被踹了一脚,呼啸着斜插出去。雷达告警声此起彼伏,他全当没听见,眼睛死死咬住敌机尾喷口。距离八百米、六百米、四百米——瞄准光环套住对方的一刹那,他按下发射钮。两条火舌窜出,敌机瞬间炸成一团火球,另一架吓得屁滚尿流,推满加力逃向外海。整个过程不到二十秒,海面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地面炸了锅。指挥所里,参谋们面面相觑:命令说得清清楚楚——不开第一枪,这下怎么收场?电报一级级往上报,每过一道门,都有人倒吸凉气。高长吉返航时,机务远远冲他竖大拇指,他却笑不出,只在心里嘀咕:要处分就处分,老子先护住国门再说。 消息很快送到伟人案头。领导们等着挨批,空气凝固。谁知伟人看完战报,提笔写下一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末尾还加了个重重的感叹号。批示一出,空军上下松了口气,有人把文件复印件贴在值班室墙上,旁边补了句标语——“敢打必胜”。 高长吉没因“违纪”受处分,反而立了功。事后有人问他当时怎么想的,他咧嘴一笑:“敌机越界就是贼,贼进院子,还不让主人拿棍子?没这道理。”朴素得像个渔民,却一语中的。再后来,他调去飞行学校当教官,专门给年轻飞行员讲“空战心理学”——先稳住胆,再谈技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天上没有后悔药,看准了就扣扳机,心一软,命就没了。” 今天回看,这一枪意义远不止二十秒。它让对手明白:中国空军不是纸面老虎,越线就要付出代价;也让世界看到,伟人一句话,给的是底气,更是担当——原则要守,家门更要护,该出手时就出手。高长吉用炮弹给“纸老虎”画上句号,也给后人留下一条铁律:和平不是忍出来的,是打出来的底气。 我曾在航博馆见过那架战机的残骸切片,铝合金蒙皮被导弹撕成锯齿,边缘焦黑。讲解员说,这是“越界者”的纪念品。我盯着它,脑海里浮现海面低空的云,还有那双死死咬住目标的眼睛。忽然明白:英雄不是天生神眼,而是把祖国的每一寸天空都刻进视网膜,稍有侵犯,就能瞬间锁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
三色堇芳草湾
2025-09-23 12:37:59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