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这次真被掐住了脖子。3万亿欧元的债,70%的人靠救济吃饭,连总理都撑不过几个月。 巴黎的街头又开始燃烧了,这次不只是轮胎和垃圾桶,更是一个国家的焦虑、愤怒和绝望。 2025年秋天,法国的危机已经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一场全方位的国家系统性崩塌。 银行在紧张,企业在逃离,民众则在等待下一个宣布破产的,是不是他们自己。 没人想到法国会走到这一步,一个曾经主导欧盟财政规则、嘲笑南欧“懒政腐败”的国家,如今债务率飙到GDP的114%,年息支出逼近700亿欧元,连教育和国防都要靠边站。 更没人想到的是,这种财政上的“溃坝”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从2015年开始一点点酝酿、堆积,最后在2025年彻底决堤。 过去两年,法国换了五个总理,如今刚上任的勒科尔努,年仅39岁。 媒体一边称他为“最后的技术官僚”,一边又嘲讽他不过是“马克龙的挡箭牌”。 而马克龙自己,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被点名“可能考虑辞职”。 当然,他坚决否认,但这已经不是一个总统能否“硬撑”的问题,而是整套体制在被拖入泥潭。 政治的分裂比债务更可怕。 左派、极右翼和中间派三分天下,议会形同“拉锯战场”,任何预算案都像在走钢丝。 财政部长巴尼耶上周绕过议会强行通过社保预算,结果引发信任投票,政府一夜垮台。 364票反对,194票支持,连个体面的下台都没有。 而这场制度性的僵局,直接点燃街头的愤怒。 “Bloquons tout”(封锁一切)成了最新的标语,地铁停运、教师罢课、药店关门,街头的抗议成为一种彻底的失望情绪。 法国人清楚,他们眼前的不是一次“财政整顿”,而是一次生存危机。 高福利变成了高依赖,70%的人离开社会救助就活不下去,而政府却要冻结福利、取消假期、削减养老金。 有人说法国是欧洲的病夫,而现实可能更残酷。 病夫至少还能吃药、还能住院,而法国的药就是财政空间,早在几年之前就吃完了。 现在它做的每一个选择,不是“吃药”,而是“截肢”。 砍福利,激怒左派;涨税,惹火右翼;继续借债,市场就会用利率教它做人。 而一旦信用评级再降一级,法国甚至连借钱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这不仅是法国的问题。在都灵和罗马,意大利媒体已经开始“幸灾乐祸式”地围观这场危机。 德国则自顾不暇,朔尔茨政府瓦解,法德这对“欧洲引擎”同步熄火。 英媒《金融时报》干脆下了一个结论:法国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将不再是欧盟的支柱,而是下一个“希腊”,只是体量更大、影响更深。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场危机没有“快刀斩乱麻”的选项。 勒科尔努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一个“技术性止血”的急救医生。 而他手里的手术刀,不论落在哪一块,都将割痛整个社会。 法国的贫困人口已经超过900万,平均财富比德国低15%,而社会支出却占GDP的58%。 这不是简单的“福利病”,这是“结构性透支”。 马克龙的时间也不多了。 他的任期还有18个月,但如果预算案在10月中旬前无法通过,法国很可能进入“技术性违约”的边缘状态。 届时,不是总理再换人这么简单,整个议会可能都要解散。 而这场可能引爆的“多米诺效应”,将直接影响欧盟的财政稳定、欧元的信用,甚至整个欧洲的地缘安全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开始“非正式观望”,欧洲央行也放出风声,法国如果滑入债务深渊,不排除“特别干预”。 而这,正是法国人过去十年里最不愿面对的羞耻,他们曾嘲笑希腊的“欧元乞讨者”身份,如今却自己走到了门口。 过去,法国靠制度、靠文化、靠欧盟话语权赢得尊重。 现在,它靠什么?靠勒科尔努的预算案?靠议会的妥协?还是靠街头抗议者最后的底线? 没人能给出答案,因为法国的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政策的失败,而是整个国家治理机制的失灵。
法国这次真被掐住了脖子。3万亿欧元的债,70%的人靠救济吃饭,连总理都撑不过几个
寒江孤影呢
2025-09-23 12:08:42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