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米雪山的烟花,炸不碎的是敬畏之心! 当“升龙”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的夜空绽放时,5500米的海拔没能让这场艺术表演更显“崇高”,反而像一颗石子投入公众情绪的湖面,激起满池愤怒——作家李娟深夜发文“气得编不出标题”,网友纷纷追问“谁给的勇气”,这场本想“惊艳”的烟花秀,最终成了一场全民声讨的争议事件。 人们的怒火,先烧向那片脆弱的雪山生态。喜马拉雅不是普通的演出场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口空气都维系着独特的生态链:藏羚羊可能被烟花巨响惊散种群,高寒植被或许会被散落的火星灼伤,即便是品牌宣称的“可降解烟花”,其爆炸产生的粉尘也可能在低温环境中长期滞留,破坏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要知道,在生态修复难度极高的高海拔地区,一次“偶然”的破坏,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弥补,这种“为了艺术不顾生态”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自然的傲慢。 更深层的愤怒,源于对文化信仰的漠视。对当地民众而言,江孜热龙地区的雪山不是“网红打卡点”,而是承载着世代敬畏的“神山圣境”——它是精神寄托,是文化根脉,是不能被随意惊扰的信仰之地。一场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烟花秀,未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便贸然上演,无异于在别人的精神家园里“喧闹”。这种“我觉得好看就行”的思维,忽略了文化尊重的核心:真正的文明对话,从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文化输出”,而是平等的理解与包容,显然,这次事件里,这份包容被抛在了脑后。 再谈艺术与责任的边界。有人说“艺术需要突破束缚”,但突破不代表无底线。蔡国强的烟花艺术曾在多地传递过美好,始祖鸟也以“户外精神”为品牌内核,可这次他们却集体失了分寸——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惊世骇俗”,而是能否与时代、与大众、与自然共情;品牌的口碑,也不是靠“大场面”堆砌,而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当艺术沦为“破坏生态的借口”,当商业营销踩过“文化尊重的红线”,这样的“创新”,早已背离了艺术与商业的初心。 如今,道歉声明已发,部门调查已启动,但公众要的从不是一句“对不起”。我们想知道:这场演出是否经过了严格的生态评估?对当地文化的调研是否到位?后续会有怎样的生态修复措施?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衡量道歉是否真诚的标尺。 说到底,这场争议的核心从不是“能不能在雪山放烟花”,而是“人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自然与文化”。雪山不会因为一场烟花就崩塌,但如果敬畏心没了,再高的山峰也挡不住傲慢的脚步。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所有追求“大场面”的创作者与企业:真正的“高级”,从不是征服自然、漠视文化,而是带着敬畏心做事,让艺术为自然增色,让商业为文化赋能,这才是能长久留存的价值。
2008年奥运烟花设计者蔡国强,17年后想在名山再放烟花。富士山、阿尔卑斯山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