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山东烟台解家庄,两名路过的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见院子里晾晒的一

云端的逐梦人 2025-09-23 01:00:06

1963年,山东烟台解家庄,两名路过的男子到农户家讨水喝,突然看见院子里晾晒的一件乳白色凉席时,双眼发亮,对农妇说:大娘,这个凉席500卖不卖?不料,农妇听后脸色大变,一把将他们推出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张凉席的身世绝不简单,它诞生在清雍正年间,由南方能工巧匠选用上好的象牙原料,经过繁复工序软化、劈丝,最终编织成席,每一根象牙丝都细如发丝,宽不过两毫米,厚度更是不到半毫米,工匠们以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手艺,将万千象牙丝交错成席,最终制成如此轻盈柔软的成品,一张象牙席重约两公斤,却能像丝绸一样随意收卷,那时,象牙席作为宫廷御用品,仅有少数几张流传于世。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珍贵的物件在动荡中流散,宫里的象牙席不知何时由权贵之家转手,最终辗转来到山东烟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祖上曾经殷实,家中积攒了不少稀罕玩意儿,席子被视作传家宝藏在箱底,包裹在锦缎之中,平时极少拿出来示人,每隔一段时间,家人便会将席子晾晒、擦拭,防止受潮损坏,尽管家道中落、生活艰辛,却始终没有让这件宝贝流落他人之手。 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流散文物的收集与保护,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下乡普查,那些年,专家们常常走村串户,希望能发掘一些被民间遗忘的珍贵文物,他们有时一无所获,有时却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在这个夏天,几位文物专家来到烟台郊外的小村庄,正值酷暑,他们在走访中口渴难耐,索性进村寻水,偶然闯进了这户人家。 院子里那张乳白色的凉席很快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尽管表面看来只是晾晒的家什,但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们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竹席,象牙席的独特色泽和细腻质地,令经验丰富的鉴定者为之一振,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查看,心中已大致有了判断,经过进一步的鉴定和研究,这张席子的真身也随之揭开。 象牙席的珍罕程度令人咋舌,清代雍正年间,广州工匠曾经进贡过五张象牙席,每张都耗费无数心血和原料,象牙得自南方大象,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京城,工艺师傅们先用特殊药液浸泡象牙,使其变得柔软,再劈成细丝,经过打磨、挑选,最终编织成席,整个过程耗时长达两年,技术难度极高,损耗率也大,雍正皇帝虽然喜欢,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后来下令停止制作,正因如此,这门手艺也随着时光流逝逐渐失传。 如今,存世的象牙席已寥寥无几,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藏有一张,而烟台博物馆的这件,是已知的第三张,其余两张下落成谜,有的传说流落海外,有的在战火中遗失,这也让烟台这张席子的历史更添神秘色彩,专家们对席子的编织纹路、皇家标记、保存状态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即便历经两百多年,席面上的花纹依然清晰,工艺之精湛令人称奇。 面对这样一件国宝级文物,专家们自然希望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为此,博物馆向家中提出收购建议,并愿意给予当时相当于盖三间瓦房的补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然而,家中人深知,这张席子早已超越了物质的价值,更承载着家族的责任和文化的重量,最终,他们选择将席子无偿捐赠,交由国家妥善保管,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份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和对后代的责任感。 席子进馆之后,经过专业的修复和保护,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如今,它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成为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的焦点,许多观众面对这件文物时,往往难以想象它曾在民间默默沉睡了几十年,每一根象牙丝、每一寸席面,都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和工匠的心血,对于孙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物品的捐赠,更是一次精神财富的传递,家中还珍藏着当年的捐赠证书,它见证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文物保护的纯粹信念。 信息来源:烟台市博物馆官方活动报道——2023年10月烟台市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公益鉴定活动

0 阅读: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