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里响起炮声,张学良按兵不动,黄显声却顶着压力,调动警察、拉上公安,硬是在日

历史透视眼 2025-09-23 00:14:51

沈阳城里响起炮声,张学良按兵不动,黄显声却顶着压力,调动警察、拉上公安,硬是在日本人枪口下干了一仗。 北大营方向首先起火。 警察署值班电话一通接一通,喊炮声从铁西那边传来,商埠分局刚被打穿,巡逻员回不来了。 黄显声没犹豫。 他不是军人,是省警务处处长,带的不是正规军,是一帮警察。 他就坐在沈阳警务总署里,听着枪炮响,没等命令,直接下令:所有警察全副武装,弹药带足,就地备战。 他早就警觉。 日本人在城里活动频繁,南满铁路两边站岗的警察也发现异常,他连续发报告,提醒上面要准备,没人理。 城里不少人都抱着“谈判为先”、“不要惹事”的心态,警务系统最清楚,局势压根瞒不住。 日本人打得快,北大营才响一枪,南市这边已经冒烟。 小西门、南市场、大小西关、商埠三分局这些地段,冲进来的不是单兵,是成建制的部队,带机枪。 几处警察署直接断联,守岗的连求救都来不及。 黄显声硬顶,他让警察不要恋战,退就往外城退,拉出城再打。 枪少,他调配以前的管带、卫队,把旧枪翻出来凑。 他不是不明白“正规军都不动”的意思,只是警察不能看着百姓被打。 城里跑不掉的,有妇女孩子,也有穿着便衣的伤兵。 那晚,警察和日军在南市巷子里打成一团。 北市公安局两个分队直接被冲散,几名警官死在原地,枪都捏在手里没松。 三经路那边有人撤退,回警署取弹药时整栋楼被打穿,尸体没能搬走。 日本人火力太猛,坦克、重机枪都拉上街了。 黄显声撑了五个多小时,天还没亮,城里已经一半失守。 他看局势不对,决定把剩下的人往锦州方向撤。 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的就散开走。 武器尽量保全,文书烧掉。 走之前他化了装,穿了一身便服,从西关小路绕出去。 出了城,才敢用电台给锦州方面打信号。 他不是逃,是去报告。 张学良当时在锦州,城里什么情况,其实已经知道,只是迟迟没下令抵抗。 张学良的顾虑很明显。 部队太分散,后援根本不上来,一旦动手就成全面战争。 他也担心打了之后被日本人抓住借口,连外交都没得谈。 有人说这是上面命令,其实更多是张学良自己判断,他是最高指挥,没人能推。 沈阳那边失守之后,东北军主力都往山海关一线撤,路上没人拦。 他们不是没枪,是没命令。 有人直接解甲回家,也有人换便衣走山路走散。 张学良自己也没留下,只留了一纸“避免冲突”的命令。 但黄显声没回家。 他从锦州绕道辽西一带,整合散兵、保安队,还有原来的警察,开始搞义勇军。 他出身行伍,知道枪杆子不能丢。 老百姓谁听命令?看谁真敢拿枪。 他带着几百人守村镇,和日军打起游击。 辽西天气苦,打游击更苦。 白天埋枪,晚上行动,能补充弹药的靠缴获。 黄显声亲自走乡串户,老百姓看他敢打,才愿意拿出地窖里藏的步枪和子弹。 他不打政治口号,也不搞誓师大会,就一句话:日本人打来了,能打就打。 义勇军不是杂牌,他带队打下几个据点后,还搞了简单的指挥体系,谁当班长谁管口粮,枪归队,不许私卖,伤兵有安排。 很快他这支队伍就成了辽南外围最早一批抗击力量。 有人问过他,知道张学良下了不抵抗命令还打,不怕处分? 他没说话,他知道警察不能等,不能问,打了就是打了。 人要活着,先得把敌人赶出去。 那时候没人给他褒奖,也没人写他的名字,只知道警察还在,城没白丢。 后来不少东北义勇军就是从他那模式发展出来的,警察起家,地方支援,自制武器。 他没再回沈阳,也没跟着部队南撤,而是继续在辽西、锦州一带活动。 有人说这就是“抗命”,可实际上,是他没法眼睁睁看着老百姓被打死。 张学良后来有解释,说不抵抗是出于国家大局,是要打持久战。 但从沈阳城里逃出来的人,大多数记得的,是那几个站岗不退的警察,和那晚天没亮的巷战。 很多年以后,有些人口头上不提黄显声,但民间传得很广。 不是因为他官大,而是他做了别人没做的事。 在没人动的当口,他动了。 那时候,不是战略,也不是布局,是有人拎枪站出来了。 参考信息: 《黄显声:九一八事变中唯一抵抗的沈阳警察首脑》·抗日战争纪念网·2022-09-16

0 阅读:0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