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在海阳海上平台点火成功,9台发动机同时轰鸣,刷新国内商业液体火箭推力纪录,首飞前最大技术难关被突破。 山东海阳那片海,突然炸出一团火光,那是有预谋的点火。 9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并联启动,像是在一艘巨大的钢铁平台上咆哮。 火焰直冲下方,气浪裹着水汽四散开来,平台震动,舰船也晃了一下。 干这活儿的人说,这叫热试车,得一遍遍烧,烧明白了,才能真发射。 干这活的,是天兵科技。 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其实是真正的搞火箭的。 单位在北京,火箭叫“天龙三号”,听着像是游戏角色,但真身是72米高、600吨重的庞然大物。 它不是第一次热试车了,之前陆地上也点过,不过这回不一样,海上。 国内第一次把这么大个液体火箭推进系统拉上海上平台搞热试车,就属它。 场面硬,一级系统上9台“天火十二”发动机,一个点着火,再点第二个,最后9个全开。 推力噌噌往上涨,平台上能看到金属都在震,地勤紧盯控制屏,程序关机一秒不差。 这事成了,代表的不是“点着了”,是这一级系统可以撑得住,多个子系统没打架,信号没掉链子,流程没出问题。 热试车全流程跑完了,箭体结构、推进剂加注、测控、安控、程序,这些都能过关。 外行看热闹,说推力刷新纪录,那是后话。 关键是敢在海上点这玩意,就不是简单烧烧玩。 海风湿度大、盐雾腐蚀重,发动机要高温排气,排出来的是两千度往上的火舌,底下还得防火、防爆、防晃、防雷。 这不是几个螺丝刀能解决的事,要防的是平台自毁、指令延迟、系统干扰,还有火焰烧穿平台底座的风险。 东方航天港这次把平台调到合适海域,附近清场,岸基遥控。 每一个信号都得走无线、走加密通道,平台上的所有线束都做了屏蔽,连火焰下洗的挡板都用了特殊耐热复合材料。 海上不是陆地,晃一下就几厘米偏差,火箭要是真带着推力抬头了,那就不是试车,是意外升空了。 去年他们就吃过一次亏,在巩义那边点火,结果没压住,半成品飞上天炸了,整个一子级归零重做。 这回能放海上烧,说明事情解决了。 而且不止是试点火,还要试全箭前的联调。 现在箭还没起飞,但就这级系统能烧通了,等于提前压了一半风险。 这个系统的性能,是后面首飞能不能成的关键。 天龙三号的计划是年底飞,一飞得能带十多吨上天。 这不比小火箭,小的不怕出点事,大的就得稳准狠。 有人说这次推力纪录是国内商业火箭领域最高的,这话没错。 之前搞推力大的,基本是国字号,比如长征五号那一档。 商业公司搞到这个体量不多,天兵算是头一批吃螃蟹的。 9台天火十二同时点火,起飞推力加起来将近600吨,顶得上两架波音747全速起飞那阵风。 不过热试车是成了,发射还早着呢。 火箭没那么快说飞就飞,后面还有箭地合练、整箭垂直总装、垂直运输、转运、姿态校准这些工序,每一个都不能错。 尤其是商业公司要自己建工位,地面系统没那么成熟,很多时候还得边试边改。 这也是为啥天兵这次在海阳干的不是发射,而是先来一手热试,稳住一子级再说。 而且这还只是一级。 火箭还有二级、整流罩、导航、载荷接口。 一级推力大不代表飞得远,得整套系统通了,才能一箭多星,才能在商业发射里挣着钱。 后面要面对的事更多。 比如箭上有没有回收能力,这个现在还只是个“技术储备”,真能不能回收,得飞了再看。 这次海上热试车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轰鸣,而是现场干活的节奏。 地勤在平台上带着耳罩、护目镜、耐热服。 温度高到80度以上,地板烫得能点烟。 点火前要三遍检查,点火后一遍对数据。 一切程序、指令、时间点,必须卡到秒,不容含糊。 不是谁想做火箭就能做,商业也要硬底子。 之前不少商业火箭公司喊得响,真点火的时候出问题的也不少。 天兵虽然也有过摔跟头的经历,这次算是真正拿出了货。 做火箭这行,成不成不是看喊不喊口号,是看能不能点着,烧得住,烧完还不炸。 目前,这台火箭一级热试已完成,整箭正在推进首飞准备。 火箭能不能上天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商业火箭第一次敢把液体大推力系统搬上海上烧,这种底气,不是拍脑门决定的。 它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熬夜调代码,是材料工人反复测密封,是总装工艺师一遍遍模拟箭体震动,是一点点往“可回收”、“高频发射”、“海上发射”方向逼近。 天龙三号首飞还有一段路,但这一声轰鸣,确实不小。 参考信息 天龙三号一子级动力系统海上热试车成功·科技日报·2025年9月15日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1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