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应该给这位中国人一个物理学奖!他30岁时的成就,丝毫不比李政道和杨振宁差,当他快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却选择了回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都在比拼核武器,中国却一直被各种技术封锁压着,外面不给资料,想找个能懂核物理的顶级人才也不多,就在这个时候周光召成了焦点,很多人认为如果他继续待在国外早就能拿诺贝尔奖,他在国外粒子物理领域小有成就,大家都看好他,但轮到做选择的时候周光召没有多犹豫,他放下所有荣誉回到了那个物质极其紧张、科研条件又差的中国。 当时苏联专家一撤走连带着技术资料也拿走,留下来的全靠自己人摸索,很多研究员推理到脑袋都疼,数据死活接不上,碰壁成了家常便饭。 周光召没有慌,他静下心一遍遍核查计算,最后发现问题居然就出在苏联给的数据本身,这一下全队的人都服气了,原来老大哥也会出错,靠着这份胆识和科研劲头,中国原子弹这事才没被彻底拖下水。 1964年那会罗布泊的天突然被“巨响”划过,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终于爆炸了,这之前美国、苏联都花了不少年头,中国顶着外部封锁用几年的时间追了上来,只能说那些科学家的拼劲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关键氢弹也很快做出来了,中国的名字一下出现在了国际核大国的名单上。 这都是像周光召这样的科学家给憋出来的,他用自己的学识和思路让中国的核武器提前几年迈进新阶段,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周光召自己却特别低调,每天骑个破自行车,做事比说话还多,身边人都说他不摆谱,从科研岗位下来后他又带头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培养了不少后来成才的年轻人。 他经常提醒身边的人做科研哪有轻松的,越是到关键时候越得咬牙,他信奉的道理很简单,个人的奖项能有多大意义?只有国家真正强起来科学家才有底气,他用几十年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科研不是为了哪个奖牌或者名气,更多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你干点事,周光召就是选择了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都给了国家。 2024年8月周光召在北京去世,走的时候95岁,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都沉默了,他那种只管做事、不图名利的劲头到了今天依然让人敬佩,周光召没有等来诺贝尔奖,但给国家留下了自信,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标杆。 参考信源:剥洋葱人物:《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两弹一星元勋》2024年8月19日 央视网:《痛惜!巨星陨落》2024年8月18日
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一万块都掏不出来,却觉得一百万很少?
【1评论】【3点赞】
用户14xxx62
世上确实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