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安徽,82岁老奶奶闲得很,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老奶奶说:“现在犁田不用牛,机械都是满田飞,一点小事轻巧。” 信源:央视微博——82岁奶奶驯服农用无人机 安徽乡下的初夏,田埂边的野草刚没过脚踝,600 多亩麦田在风里翻着绿浪。82 岁的张奶奶坐在自家院门口的竹椅上,看着孙子骑着电动车匆匆往田里赶。 这几年孙子承包了这片地,每到施肥、打药的时节,总要雇好几个人忙上大半个月,遇上农忙高峰,工人难雇不说,工钱还一个劲地涨。 张奶奶看着孙子每天早出晚归,晒得黝黑,心里总琢磨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能不能帮上点忙?” 那天傍晚,孙子在院子里刷手机,一段无人机给农田打药的视频刚好被张奶奶瞥见。张奶奶凑过去,指着屏幕问:“这玩意儿能管这么多地?” 孙子点点头:“这是农用无人机,效率高着呢,就是一台得好几万,操作也得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奶奶心里立刻有了主意:自己攒了几年的养老钱,刚好够买一台; 至于学操作,她不信自己学不会 —— 年轻时跟着生产队里的人学开拖拉机,她都是最快上手的那个。 没跟家人商量,张奶奶第二天就揣着存折去了县城的农机店。无人机送到家那天,孙子又惊又哭笑不得,觉得奶奶就是一时新鲜,玩两天说不定就搁一边了。 可张奶奶却把这事当成了正经活儿: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坐在院子里看无人机的说明书;白天孙子去田里,她就对着无人机的遥控器琢磨。 三天后,张奶奶说要去田里 “试试手”,孙子半信半疑地跟着去了。 只见张奶奶先仔细检查了无人机的电池、药箱,然后打开遥控器,手指在按键上熟练地按了几下 —— 无人机 “嗡” 地一声升空,稳稳地悬在离地面两米高的地方。 她眼睛盯着屏幕上的农田地图,手指轻轻推动操纵杆,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缓缓向麦田飞去,药雾均匀地洒在绿油油的麦苗上,连田埂边的角落都没落下。 往后的日子里,张奶奶成了田里的 “常客”。每天清晨,她都会推着无人机的收纳箱去田里,先根据当天的风向调整飞行高度,再按照麦田的面积设置好航线,然后操纵着无人机在田里穿梭。 如今,像张奶奶这样与无人机打交道的人,在农村和城市里都越来越多。在河南的玉米产区,一群 95 后组成了 “无人机植保队”,一台无人机一天能给 300 亩地打药,比人工效率高 10 倍还多,忙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两三万; 在浙江的山区,无人机成了 “快递员”,把村民需要的药品、生活用品从镇上送到山里,不用再翻山越岭走两三个小时的路。 可别以为玩无人机就能轻松挣钱,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首先是成本高,一台专业的农用无人机得三四万,好点的电力巡检无人机要十几万,后续换电池、修零件都得花钱; 其次是得有资质,按照规定,商业用途的无人机操作手必须考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合格证”,光培训就得花几千块,考试还得考理论和实操,不是随便学学就能过的; 再者,还得懂专业知识 —— 农用飞手要知道不同庄稼该用什么药、用多少量,不然会把庄稼烧死; 电力巡检飞手得认识线路上的零件,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就算是送快递的无人机,也得熟悉路线,避开障碍物。 而且,天气也很关键,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无人机根本没法飞,要是强行起飞,很可能会摔机,损失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张奶奶学无人机,从来没想着要挣钱,她只是不想闲着,想给孙子搭把手,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充实点。 以前她总觉得,人老了就没用了,只能在家做饭、晒太阳,可现在,每天操控着无人机在田里飞,看着绿油油的庄稼长得越来越好,她心里满是成就感。 张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只要有想学的劲头、想干的热情,就算到了 80 多岁,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太离谱了!安徽有个30岁的宝妈,原本生活安稳,丈夫国企月薪8000还全上交,
【531评论】【285点赞】
用户10xxx70
无人机系农药来
用户10xxx70
张奶奶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