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目前只剩7300亿美债了,刚刚东大又抛弃了200多亿美债。 非常明显,美国不放手台湾问题,东大不会大幅度的增持美债,相反会慢慢放弃美债。因为台湾问题是个定时炸弹。 2025年4月,美国财政部更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降至7300亿美元,较峰值时期缩减近三分之一。 这一数字变动引发市场对中美金融博弈的持续关注,过去18个月内,该国累计减持美债超2000亿美元,其中2025年3月单月抛售规模达217亿美元,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美债持仓调整的节奏与地缘政治动态形成微妙共振。自2024年台海局势趋紧以来,该国央行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出现显著转向:原本用于稳定汇率的短期美债持仓被快速压缩,资金转而流入黄金、战略资源期货及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物黄金交割量同比增长40%,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参与机构突破1500家,覆盖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去美元化”的深化实践,其背后是风险对冲逻辑的升级,当传统安全议题与金融资产安全产生关联时,资产配置的防御性显著增强。 美国方面的反应呈现矛盾姿态。美联储在2025年3月的议息会议纪要中,首次将“主要经济体美债持仓变动”列为影响美元利率路径的参考因素;而财政部则一边重启暂停两年的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向全球市场注入短期美元资金,一边暗示可能对持有美债规模较大的国家提供贸易便利。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折射出美国对核心债权国态度转变的焦虑——截至2025年4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占比已降至23%,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该国的资产重构并非单向抛售。在减持美债的同时,其主权财富基金加大了对东南亚基础设施、中东能源转型项目及拉美矿产资源的投资。 2025年2月,中企联合体中标智利锂矿扩产项目,获得20年开采权;3月,中国-东盟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完成首期50亿美元募资,重点支持越南港口升级和马来西亚数据中心建设。这些长期资产与美债的流动性特征形成互补,构建起更具韧性的海外资产组合。 市场观察家注意到,该国美债持仓的“安全垫”功能正在弱化。过去,庞大美债规模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如今这一逻辑发生逆转:当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面临挑战时,金融资产的稳定性反而成为需要防范的风险点。 2025年4月,某智库发布的《全球资产安全指数》显示,该国在“地缘冲突下的资产抗冲击能力”维度得分较三年前提升12个位次,这与其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直接相关。 在纽约曼哈顿的交易大厅里,电子屏上的美债收益率曲线随持仓变动微微波动。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博弈,本质是大国在风险定价权上的争夺——当安全与收益的天平发生倾斜时,资本流动的方向,终将指向更具确定性的未来。
2019年,巴西欠中国的800亿国债还不上了,总统博索纳罗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和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