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更加困惑的,是李莉并不是情报界的人,而是一名成天和建模、数据打交道的研究者。 她并不是一夜成名,八十年代中期,年轻的李莉考入军校,把心思全扑在计算机和信号系统上。 那时候女孩子学这专业并不多,她却读得极为认真。读研后,她又把研究重心扩展到指挥系统和作战模拟。 刚开始听许多专业讨论时,她连常用术语都跟不上,但她没退缩,主动到基层部队蹲点,把实战数据和理论一点一点对接起来。 这种思路在军内算是另类,当时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往往凭直觉和老习惯办事。 如果只是理论,还难免缺乏说服力。可她的预测一次次被现实印证。 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她仅凭美国的预算、军费分配动向,就推断出美军不会先推重型地面战,而是通过空袭和信息战先打击。 战事发展印证了这一点。更典型的,是南海对峙时,美舰故意乱换航线、施放干扰试图混淆视线,她却通过多年积累的数据和环境变量精准算出转折点。 李莉的眼光不仅限于军事演习,2023年瓦格纳事件爆发时,很多舆论觉得俄国内局势会长期混乱,她却谨慎分析政治与军事两面,断定两天之内平息。 要说她的功底,还得回到年轻时,在部队干技术兵的时候,她拿着黑色笔记本,三年里认真记录每一次通信故障、排查过程,累计十多万字。别人眼里是繁琐笔记,可对后来新兵却是最实用的教材。 在国防大学任教时,她刚开始也因数据不够精确被学生当面质疑过。那之后,她对课堂要求极高,所有结论都要查证到位。 她不仅在书桌前研究,还频繁下部队,把一线官兵的经验转化成教学案例。 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让美军才会觉得“难以理解”,在他们的逻辑里,要预测军事行动,要么靠庞大的情报机构,要么靠技术监控。 如今外界把她渲染得神乎其神,但她自己始终非常平常地说,没什么捷径,只是从最基层的一条一条数据开始认真做事。 真正支撑她的,不是灵光一闪,而是几十年坚持的逻辑推演。 【信源:央广网——军事专家李莉:我的人生一直在路上】
郑丽文跑断了腿,敲遍了所有门。唯独韩国瑜的门,她绕着走。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1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