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曾经在西乌兰不浪中学毕业的学生发的一张同学聚会照片,看到他们倍感亲切,也让我想起我在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中学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光。 1970年到1973年在街上的校区读的初中,1973年后在南滩新校区读的高中。好像是初二开始,边读书边给南滩新建的校区搬砖。那时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学生们来自哈拉哈少、纳令沟、哈拉门独、庙沟、总后河和西乌兰不浪等几个公社。 那时学生们课程不多,学习也不紧张,晚上除了上自习课以为,参加文艺队的学生们还排练样板戏。 住校的学生们十几个人一个屋,都是睡在土炕上,冬天也几乎不烧炉子与炕,感觉就是干冻,那是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住校的学生全部在学校吃食堂,自己带土豆与莜面,交给食堂,午饭和晚饭都是莜面饸络托托用烩土豆拌着吃,偶尔能给吃一顿用白面做的包子,做包子的时候,靠几个大师傅是做不出来的,需要叫几个学生去帮厨,我也是其中经常被叫去帮厨的学生。 我们这一届的高中只有两个班,恢复高考后,每个班只有一个人考上了大学。 现在转眼高中毕业已经五十年了,我平时除了与极个别的同学有联系以外,其他同学一直没有再见过,但好多同学的名字还都记得。 今年有的同学提议毕业50年聚会,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记忆中同学们的形象都是后生与姑娘,细细想来,现在都已是70岁左右的老头老太太了。还是不聚的好,不要让现在的老态龙钟形象取代了50年前记忆中的青春少男少女们活泼可爱的形象。
但凡编剧有个高中文化,也不会这么编吧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