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始祖赵鞅,想立小妾生的赵襄子为继承人,兄弟们都不服。他便把儿子们都召集起来

海冬谈文 2025-09-20 13:19:03

赵国的始祖赵鞅,想立小妾生的赵襄子为继承人,兄弟们都不服。他便把儿子们都召集起来,说在山上藏了宝贝,看谁能把宝藏带回来。没想到空手而归的赵襄子却震惊了所有人。 话说这赵鞅,可是晋国里头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赵家在他手里越发兴旺。可人一上了年纪,就得琢磨身后事,这家业交给谁,成了他心头一块大石头。他瞅来瞅去,偏偏看中了小妾生的儿子,叫赵无恤,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这赵无恤呢,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他妈出身又低,赵鞅那些嫡出的、年长的儿子们,自然一个个鼻孔朝天,心里头一百个不服气,觉得老爹是不是老糊涂了。 赵鞅是明白人,知道直接硬来不行,兄弟们心里有疙瘩,将来肯定要出乱子。这老爷子琢磨了半天,想出一个奇招。他把儿子们都叫到跟前,也没废话,直接说:“我呢,在常山(就是现在的河北曲阳西北)上头藏了件宝贝,你们哥几个都去找找看,谁先找到了带回来,我有重赏。” 这帮儿子一听,有宝贝?那还了得!一个个摩拳擦掌,立马带着随从家丁,呼啦啦全奔常山去了。大家都想着,这肯定是爹要考验咱们谁更用心、谁更有本事,说不定这宝贝就跟继承人的位子有关呢!于是乎,漫山遍野,都是赵家的公子哥儿们,低着头、弯着腰,恨不得把地皮都给翻过来三尺,石头缝儿里都抠遍了,就为了找出老爹藏起来的“宝贝”。 结果呢,您猜怎么着?大伙儿累得满头大汗,灰头土脸地回来,个个两手空空,啥也没找着。互相一问,都一样,谁也没见着宝贝的影子。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有点沮丧又有点莫名其妙的时候,赵无恤最后不紧不慢地回来了。再一看他,嘿,也是空着两只手! 哥哥们心里可能还偷着乐呢:看吧,这庶出的小子果然不行,不也一样没找到? 这时,赵鞅发话了,他没问别人,单独问赵无恤:“你找到宝贝了吗?” 赵无恤气定神闲,对着父亲行了个礼,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地说:“爹,我找到了。” 他这话一出口,在场的兄弟们全都愣住了,心里嘀咕:你小子明明空着手,骗谁呢? 只见赵无恤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父亲您说的宝贝,并非金银珠玉那些死物。我登上了常山之巅,极目远眺。您看,山那边,不就是代国(大概在现在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西北部一带)的土地吗?代国土地肥沃,兵马强健,但它与我们赵家的腹地仅一山之隔。如果我们能夺取代国,那么赵家的势力必将大大增强,进可图霸业,退可固根基。这才是您藏在常山上,真正无价的‘宝贝’啊!儿子我已经把它带回来了——就在儿子的心里,在赵家的宏图大业里!” 赵鞅一听,差点当场拍案叫绝!他要的就是这个!什么金银财宝,都是过眼云烟,一个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放眼天下的格局、开疆拓土的雄心和见微知著的智慧!其他儿子只盯着脚底下那点地方,想着找件具体的东西,而赵无恤却登高望远,看到了山河险峻,看到了战略要地,看到了家族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眼光、这胸襟、这悟性,高出他那些兄弟们何止一筹! 经过这么一出,赵鞅心里彻底有了底。他力排众议,毅然将赵无恤立为正式的继承人。这件事在当时肯定充满了争议,那些嫡子、长兄们心里头的憋屈和不服,咱现在都能想象得出来。凭啥?就凭他几句空话?这不公平!这种基于出身嫡庶的争议,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实在是太正常了。 但历史证明了赵鞅的独到眼光。后来赵无恤继承了家业,成为赵襄子。他果然没有忘记常山上的那份“宝藏”。他运用谋略,一举吞并了代国,极大地扩张了赵氏的领土和实力,为后来赵、魏、韩三家最终瓜分晋国,建立赵国,奠定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可以说,没有赵襄子,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战国赵国强雄。 所以您看,赵鞅这看似古怪的考验,考的不是视力,是眼界;不是体力,是脑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宝藏,往往不是眼前触手可及的利益,而是长远的规划和战略性的思考。赵襄子能赢,就赢在了思维的起跑线上。这个故事也充满了人情味儿,一个不被看好的孩子,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打动父亲,逆风翻盘,这其中的情感挣扎和最终胜利,哪怕隔了几千年,依然能让人产生共鸣。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海冬谈文

海冬谈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