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去世后基本都火葬了,那千百年后的考古学家会不会失业? 这个疑问听起来有道理,毕竟古代那么多帝王将相的大墓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要是都烧成骨灰,考古学家岂不是没东西可挖了。 不过,考古学家可不只是挖墓的。 考古学家不是挖墓学家。除了墓,考古学也研究居址、手工业作坊、军事遗迹、沉船、史前聚落等等。 古代遗址、房屋建筑、城墙、陶器、青铜器、石器工具,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 墓葬只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就算专门研究墓葬,古代也有火葬。 火葬是一种"以火焚尸安葬死者"的丧葬形式。 对死者进行适当处理的行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青铜时代的火葬墓源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火葬传统,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 中国最早的火葬证据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甘肃临洮寺洼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火化后的骨灰,装在陶罐里。 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火葬墓更是考古学家研究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材料。 推测火葬个体可能拥有特殊的社会身份或地位。 当时人们可能将火视为生死之间的纽带,希望通过火葬将逝者的灵魂"净化"后送往冥界,体现了重视灵魂的丧葬观。 不过古代火葬和现代火化确实不一样。 古代的露天火葬温度低,对有机物的燃烧不充分,有的甚至能保存遗骨。 火化炉是一个工业用的火炉,在火化的过程中,火化炉的温度可高的1000摄氏度 现代火化炉是工业级别的,温度能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基本上把遗体烧得很彻底。 遗体的重量虽然有上百斤重,但是身体的60%以上都是水分,焚烧过后水分蒸发,软组织碳化,真正剩下的其实只有完全碳化的骨灰,而人体骨骼的重量只占全部体重的3.5%左右。 一个成年人火化后,骨灰也就几斤重,装在标准骨灰盒里正好。 但是火化也不是烧得一点儿不剩。 虽然火化让骨骼尺寸稍微缩水并扭曲,但非测量的特征——像是骨折后形成的骨痂、特殊的病理改变、大关节面的形态,也许还是能提供一些体质信息的。 牙齿、骨片什么的还是有一些的,有经验的人骨专家还是能从中提取一些信息。 再说了,考古学家真要研究现代社会,骨灰盒本身就是文物。 把视角从骨灰盒拉远,放到城市尺度上,我们会发现火葬并没有改变太多丧葬习俗。 骨灰盒的材质、装饰、墓园的布局、随葬品,这些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 1950年代起,我国开始提倡火葬。到了2002年以后,我国遗体火化率稳定在50%上下,火葬变成一种主要的丧葬形式。 现在中国火化率在50%左右,还有一半的人是土葬,考古学家也不愁没材料研究。 中国大陆总体火化率为58.8%(上海等城市市民火化率达100%),美国为56.1%,韩国为74%,日本为99.85%(2008年)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火化率都不一样,有些地方火化率高,有些地方还是以土葬为主。 考古学研究的是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火葬推行也就几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片段。 考古学家真正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火葬还是土葬,只是丧葬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信息来源: 新疆史前火葬墓研究的考古学新进展·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年3月17日
现在大家去世后基本都火葬了,那千百年后的考古学家会不会失业? 这个疑问听起来有道
历史透视眼
2025-09-20 00:20:2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