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有两个共产党 一个是尼共(马),一个是尼共(毛),前者主张议会斗争,后者主张武装斗争并建立了尼泊尔人民解放军。 上世纪70年代初,受中国“纳萨尔巴里运动”影响的东柯西省委贾帕县委,在钱德拉·普拉卡什·麦纳里兄弟和卡德加·普拉萨德·奥利等人领导下,发起了一场旨在消灭“阶级敌人”的武装斗争,史称“贾帕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仅持续两年便因警察镇压而失败,却为尼共(马列)的成立埋下了火种。贾帕运动的失败迫使幸存者转入地下。1975年6月,八个县的党组织秘密集结,组建“全尼泊尔共产党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麦纳里出任总书记。 三年后的12月26日,该委员会正式解散,尼泊尔共产党(马列)宣告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在监狱服刑的奥利虽未参与具体组建,却被视为创始人之一——这位后来四度出任尼泊尔总理的政治家,早在1970年就因反抗国王统治和印度干涉入狱,其革命生涯与尼共(马列)的命运紧密交织。 尼共(马列)的早期发展充满荆棘。作为地下组织,它不仅面临政府的高压,还需应对国际共运的变局。80年代后,随着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印度“纳萨尔巴里运动”式微,该党开始反思武装斗争的局限性。这一时期,另一位关键人物马丹·库马尔·班达里崭露头角。 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人民多党民主”思想,主张通过多党制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为尼共(马列)转向议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班达里后来担任尼共(联合马列)总书记,却在1993年一场离奇车祸中身亡,事故真相至今成谜。 1991年成为尼共(马列)的转折点。该党与尼泊尔共产党(马)合并,组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正式放弃武装斗争路线。新政党在首次多党选举中便斩获28%选票,成为议会最大反对党。 其成功源于严密的组织体系——在全国75个县中设有65个县委,外围群众组织涵盖农民、青年、工会等160余万成员。知识分子占比三分之一的党员结构,也使其政策主张更具现代性。然而,合并后的道路并非坦途。 1998年,近半数议员因路线分歧退党另立门户,导致尼共(联合马列)失去议会第一大党地位。这种分裂与重组的循环,似乎成为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宿命。 进入21世纪,尼共(联合马列)虽多次执政,却始终未能摆脱内部斗争的阴影。2018年与尼共(毛主义中心)合并成立尼泊尔共产党,但仅两年便因奥利与普拉昌达的权力之争再度分裂。2022年大选更是重创左翼力量,两党总议席较2017年锐减23%。 究其根源,政党碎片化、现实利益纠葛和外部干预构成三重困境。印度屡次幕后操纵尼共高层斗争,美国则借“千年挑战计划”渗透尼泊尔政坛,试图制衡中国影响力。这些因素交织下,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在震荡中艰难前行。 如今的尼共(马列)虽已融入历史洪流,其精神遗产仍在延续。现任总书记迈纳利多次公开赞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尼泊尔将永远做中国的好朋友。而奥利在2024年第四次出任总理后,继续推动摆脱印度依赖、深化对华合作的政策。 回望尼共(马列)从武装斗争到议会民主的转型历程,不禁让人思考:在全球化与地缘博弈的复杂背景下,小国共产主义政党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尼泊尔的探索,或许能为世界提供一面独特的镜子。
尼泊尔有两个共产党 一个是尼共(马),一个是尼共(毛),前者主张议会斗争,后者
士气沉沉
2025-09-19 10:46:55
0
阅读: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