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国的媒体认为,如果中国敢与美国打贸易战,那中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 他们美

山河又月明 2025-09-18 16:50:21

很多美国的媒体认为,如果中国敢与美国打贸易战,那中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 他们美国是消费大国,没有了中国的商品,美国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而中国是工业生产大国,如果失去了美国的市场,那么中国的企业将会损失惨重。中国只能坐下来与美国谈判,尽量减少中国企业的损失,这是唯一的办法。 2025 年的中美贸易数据,本身就是对美国媒体那套说辞最直接的回应。根据最新统计,2024 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到 6883 亿美元,比 2017 年增长了 18%,服务贸易额更是增长 34.7% 达到 1558 亿美元。这组数字说明,所谓 "中国失去美国市场" 的预言并没有成真,反倒是两国贸易在磕磕绊绊中继续前行。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在上海的动作,2025 年初刚投产的储能超级工厂,规划年产能近 40 吉瓦时,相当于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的五分之一,这些设备从临港码头运往日本、澳洲时,恐怕没人会觉得这是 "中国输掉贸易战" 的样子。 美国媒体总说可以从其他国家买到中国商品,可现实操作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就拿 iPhone 来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从 61% 降到 25%,印度倒是抢占了 44% 的份额,但光鲜数字背后是印度工厂 85% 的良品率,比中国低了 10 多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印度组装的手机里 80% 的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说白了只是把最后一道组装工序挪了地方,中国企业通过零部件出口照样赚着钱。越南虽然拿到 30% 的份额,可产业链完整度远不如中国,遇到复杂订单还是得依赖中国供应链支援。这种 "替代" 就像把汉堡的面包换了个盘子装,里面的牛肉、芝士还得从原来的地方来,成本反而更高了。 美国人可能没算过这笔账:从其他国家进货,关税加上运输成本,最后都得自己买单。2025 年夏天,美国汉堡价格中位数涨到 14.47 美元,比去年涨了 3.4%,碎牛肉每磅卖到 6.34 美元。这背后既有对巴西牛肉加征 40% 关税的影响,也有供应链转移带来的额外成本。咖啡更是夸张,零售价同比飙升 21%,创下 1997 年以来最大涨幅,就因为美国对主要供应国加征了最高 39% 的关税。一家新奥尔良的咖啡馆甚至开始加收 4% 的 "关税附加费",普通消费者买杯咖啡都在为贸易战买单,这大概就是美国媒体没预料到的 "替代成本"。 中国这边早就不是只盯着美国市场的格局了。长飞先进在武汉的碳化硅工厂投产后,年产 36 万片晶圆能满足 144 万辆新能源车需求,填补了国内 72% 的产能缺口。这种第三代半导体是新能源时代的 "技术心脏",而中国正在这个领域快速崛起,仅这个基地每年就能新增 200 亿元产值。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持续增长,光伏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步提升,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已经从 "依赖美国市场" 转向 "全球布局"。当美国消费者在为汉堡涨价发愁时,中国工厂已经在生产决定未来的新能源核心部件了。 再说说所谓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总拿对华逆差说事儿,可他们自己的统计数据水分不小。根据中美联合研究,美方统计的对华货物贸易逆差长期被高估,2015 年就高估了 21%,按这个比例算,2018 年实际逆差应该比公布的少 880 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对美顺差里 53% 来自加工贸易,其中包含大量从第三国进口的零部件,如果扣除这部分,逆差规模还要缩减不少。现在美国把组装环节转移到印度、越南,表面看逆差减少了,实际上中国通过零部件出口继续参与全球分工,只是换了种方式赚钱而已。 特斯拉的选择很能说明问题。继整车工厂后又投建储能工厂,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 9 个月,这种 "特斯拉速度" 背后是上海完整的产业链支撑。马斯克不会做亏本买卖,他清楚中国不仅有高效的制造能力,还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上海工厂生产的储能设备毛利率达 26.17%,比电动汽车还高,这种利润空间在其他国家很难复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企业一边喊着 "供应链多元化",一边却把更多产能放在中国。 美国加征的关税,最终变成了自己餐桌上的账单。2025 年 8 月美国 CPI 同比上涨 2.9%,生鲜牛排价格涨了 16.6%,鸡蛋涨了 10.9%,这些都和关税政策脱不了关系。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个人破产申请量一年增长 11.8%,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创四年来新高。当普通美国人发现钱包越来越瘪,而中国工厂却在生产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晶圆这些高科技产品时,大概就能明白,所谓 "中国输掉贸易战" 的说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全球产业链不是想转就能转的,中国用实实在在的产能和创新能力,在贸易战的风浪中站稳了脚跟,这就是 2025 年最真实的现实。

0 阅读:0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