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

绾玉说 2025-09-18 10:21:35

鸟巢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这到底是一笔该算盈亏的买卖,还是一个根本不能用钱来衡量的国家符号?北京国家体育场,这个我们叫惯了的“鸟巢”,从诞生之初就活在这种矛盾的审视里。 它的故事,远比一本财务报表复杂。昔日,外媒言之凿凿,判定其“注定荒废”,好似已预先为其命运撰写了既定结局,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但鸟巢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它如何挣脱了“奥运诅咒”的预言,从一个沉重的资产,长成了一个商业与精神相互交融的奇特生命体。 奥运会后,现实的冷风吹得很快。每年约八千万的维护费用,加之奥运设施群整体开销或达两亿之巨。如此庞大的开支,细细算账,着实令人不寒而栗。2012年,市场一度冷到冰点,游客觉得花50块钱就为“看个体育馆”太不值了,门票收入的占比也从奥运年的辉煌,一路滑落。 赛后整整四年,鸟巢只承办了61场大型活动。尴尬的是,场馆实在太大了,办个小型活动,收到的那点租金可能还不够付水电费。同期的京郊水上公园已经荒废,沙滩排球馆的租金也低得可怜。这条路,看起来似乎真的走进了死胡同。 但鸟巢没有躺平。它开始了一场痛苦的自我进化,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场馆”,而是转型成一个巨大的“平台”。当周杰伦、五月天的歌声在这里响起,单场数千万的票房收入证明了顶级流量的价值。国际田径世锦赛、中超联赛等大型赛事,也让它重回舞台中央。 更关键的一步,是它不再孤军奋战。鸟巢与水立方等周边设施联动,激活了餐饮、住宿、纪念品消费,硬生生造出了一个旅游商圈。它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打卡景点,而是一个能持续造血的商业地标,完成了从“负重前行”到“自我造血”的蜕变。 放眼全球,奥运场馆赛后“一地鸡毛”几乎是个魔咒。1936年,柏林的场馆沦为军事之用;1984年,萨拉热窝的场地化作坟茔;1996年,亚特兰大的主赛场竟遭直接拆除。体育场地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不已。雅典奥运会的场馆基本停运,每年还要吞掉超1亿欧元的维护费,债务要几代人来还。 在这样的背景下,鸟巢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它成功的秘诀在于,没有把自己供奉成一座冰冷的纪念碑,而是深度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它不仅对游客开放,也成了市民日常跑步、散步的公共空间。这种“日常化”,让它从宏大的国家叙事,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或许,衡量后奥运时代场馆成功的标准,早该换一换了。不光是看它赚了多少钱,更要看它的“使用率”和“公众连接度”。鸟巢用持续的服务,实现了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范本。 当然,鸟巢最大的“盈利”,可能永远不会写进财务报表。回想2008年开幕式的惊艳,再到2022年冬奥会的再度点亮,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主场馆”,它在全球舞台上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任何商业广告都无法企及的。 那个有趣的计算,把35亿建造成本分摊到14亿人头上,每人不过两块多钱。这更像一笔全体国民共同完成的“精神投资”。它承载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超当初的预算。 所以,鸟巢的账本,不能只用加减法来算。它在经济上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在社会功能上打破了全球宿命,更在精神层面,沉淀为不可估量的集体资产。当初那些“注定荒废”的预言,错在用纯粹的商业逻辑去衡量一个承载了复杂使命的建筑。鸟巢最终的答案是:它既赚到了钱,更“赚”到了人心和一个时代的气魄。这本账,远比想象的要厚重。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当年狠砸34亿巨资修建的鸟巢,是赔还是赚了?如今已成盈利典范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