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的飞机对毛主席的住所进行了精准轰炸,万幸主席被及时转移进安全地带,聂荣臻却立刻意识到,有内奸![凝视]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的转折关头,东北、华北、中原等战场相继发起大规模攻势,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于4月13日从陕北转移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在这个距离北平、保定较近的小村庄指挥全国战局。 城南庄地处平原,房屋多为平房建筑,防空条件相对薄弱,由于临近敌占区,国民党军机很容易从北平、保定起飞实施突然袭击,从发现敌机到抵达轰炸目标,留给防空的时间极其有限。 5月18日早晨,毛泽东刚服用安眠药入睡不久,北山防空警报突然响起,警卫员李银桥发现一架侦察机在村庄上空盘旋,紧接着又有两架B—25轰炸机飞临现场。 按照彭德怀此前关于危急时刻保护领导人安全的指示,警卫排长阎长林立即组织人员行动,聂荣臻和参谋长赵尔陆也迅速赶到现场,发现毛泽东仍在床上休息。 面对紧急情况,聂荣臻走到床前说道:“主席,敌人飞机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毛泽东坐起来后显得十分镇静,风趣地回应:“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把锄头开荒。” 就在众人搀扶毛泽东刚刚跑出屋外几步时,炸弹从天而降,轰炸机共投下五枚炸弹,其中一枚在毛泽东住所的小院内爆炸,另有三枚未爆弹落在房前。 爆炸造成屋内家具、暖水瓶等物品被弹片损坏,如果那三枚未爆弹同时引爆,后果将极其严重,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村庄中只有毛泽东的住所遭到轰炸,其他房屋完好无损,这明显不是偶然的巧合。 轰炸结束后聂荣臻根据敌机轰炸的精确性判断,敌人不仅知道毛泽东的到来,还准确掌握了其具体住址,内部必定有人泄露情报,保卫部门立即展开调查,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争环境限制,案件一时无法破获。 真相直到1948年11月才水落石出,大同、保定解放后,通过缴获的国民党保密局档案,调查人员发现了完整的情报传递链条。 华北军区司令部小伙房司务长刘从文被军区后勤部大丰烟厂副经理孟宪德发展为特务,孟宪德本身就是国民党保密局的潜伏特工,他利用职务便利收集情报,再通过刘从文获取更多内部消息。 两人获得毛泽东在城南庄的准确位置后,将情报逐级上报:先送到保密局保定站阜平潜伏小组,再由保定站转报北平,最终促成了这次“定点轰炸”行动。 除了泄露情报外,这两个特务还曾企图在饭菜中投毒暗害中央领导,但由于聂荣臻安排专人负责中央领导的饮食安全,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 案件破获后,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致祥主持召开公审大会,孟宪德和刘从文被依法处决,这起案件的侦破,不仅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也为后来的保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南庄轰炸事件发生当晚,中共中央机关即转移到距离20里外的花山村,确保了解放战争指挥中枢的安全,此后对于中央领导驻地的选择和保卫工作都更加严密细致。 毛泽东在危险面前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成为这段历史中的经典片段,他那句“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把锄头开荒”的风趣话语,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三枚未爆炸弹的出现,在客观上确实避免了更大的危险,但历史进程的改变从来不是靠偶然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的选择和革命力量的强大所决定。 这起事件其中蕴含的历史教训和精神财富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无数革命者用生命和鲜血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如果你是当时的保卫人员,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会如何应对?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年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敌特渗透?欢迎分享你的想法和见解! 信源: 刘从文——百度百科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3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