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可否将这把勃朗宁手枪送我”。伍修权豪爽卸下枪递过去,从此,我国就多了一个新兵种… 这个敢跟伍修权“要枪”的少佐,名叫林弥一郎,是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第四练成飞行队的队长。被俘前,他带着手下300多名飞行员、机械师躲在通化的深山里,手里还攥着20多架能正常起飞的战斗机——那时候八路军别说空军,连见着完整飞机的人都没几个,这支部队的价值,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林弥一郎一开始没打算投降,甚至想过把飞机拆了埋了,免得落到八路军手里。可伍修权亲自去跟他谈判时,没提一句“缴械”“投降”,反而先问他“你们这些会开飞机、修飞机的人,想不想继续干老本行?”这话让林弥一郎愣住了——他见过苏联红军的强硬,也听说过国民党对日军俘虏的苛刻,却从没见过一支军队,对俘虏的技术兵这么“客气”。 后来林弥一郎才知道,伍修权递给他那把勃朗宁,不是随便的“豪爽”。当时八路军高层早就盯上了航空人才,毛主席还专门说过“没有空军,我们在天上就没有发言权”。伍修权摸透了林弥一郎的心思:这群日本技术兵骨子里有“技术尊严”,硬压没用,得用尊重换真心。果然,接过手枪的那一刻,林弥一郎盯着伍修权的眼睛问:“你们真的会让我们教中国人开飞机?”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当天就带着手下走出了深山,还把藏起来的飞机零件全交了出来。 可事情没那么顺利。那会儿八路军里不少战士对日本人有怨气,听说要让“鬼子兵”当教官,有人直接找到伍修权提意见:“他们杀过我们的同胞,现在还让他们教我们?这口气咽不下!”伍修权没发火,只是带着大家去看那些停在空地上的飞机:“我知道大家心里不痛快,可咱们得想明白——没有这些会开飞机的人,这些铁疙瘩就是一堆废铁。等咱们自己有了空军,能在天上保护老百姓了,那才是真的为同胞报仇。” 林弥一郎也没让人失望。他带着日本技术团队,在通化办起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后来大家都叫它“东北老航校”。那时候条件苦到难以想象:没有跑道,就用压路机把麦田压平;没有汽油,就用酒精代替;连飞行服都是用破军装改的。林弥一郎白天带着学员趴在地上画飞机结构图,晚上在煤油灯底下翻译飞行手册,有次为了排除一架飞机的发动机故障,他连续三天没合眼,最后直接累倒在机库里。 更让人佩服的是,林弥一郎没藏私。他把自己几十年的飞行经验全教给了中国学员,甚至冒着风险带学员做“空中特技”训练。有个叫王海的学员,后来成了抗美援朝的空战英雄,他总说:“林教官教我的不只是怎么开飞机,还有怎么在天上保命、怎么打胜仗。”从东北老航校走出来的学员,后来几乎撑起了新中国空军的半壁江山——1949年开国大典上,飞过天安门上空的17架飞机,不少就是老航校的师生维护调试的。 没人能想到,当年伍修权递出去的一把手枪,竟成了新中国空军的“敲门砖”。这背后藏着的,不只是“豪爽”,更是老一辈革命者的远见——他们知道,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既要有骨气,更要有包容人才的胸怀。那些曾经的“敌人”,在尊重与信任面前,变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