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9月15日晚写道:“德语媒体:中国速度不值得羡慕。《南德意志报》认为,所

天天纪闻 2025-09-17 15:42:09

德国之声9月15日晚写道:“德语媒体:中国速度不值得羡慕。《南德意志报》认为,所谓‘中国速度’不应该成为一种楷模,而是一种警示。”   可现实中,德国的种种表现,却与它对“中国速度”的贬低形成鲜明反差,让人不禁怀疑,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心态在作祟。   先看看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中国速度”堪称惊艳。截至2025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并且覆盖了98%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而德国呢,高铁总里程仅4500公里,柏林到慕尼黑300公里的路程,ICE列车晚点1小时都算正常。在高速公路建设上,2023年中国新建高速公路里程,等于德国从2003年到2023年这20年的总和。   再看城市交通,中国同时开工建设的地铁线有47条,而德国修建一条8公里的地铁却要花费13年时间。如此巨大的速度差异,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速度”同样一骑绝尘。以5G基站建设为例,中国的5G基站数量到现在已经超过400万个,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比后发现,中国5G基站数量是美国、欧盟和日本总和的3倍。   新能源车产业,中国更是独占鳌头,产量占全球60%。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动工到投产仅仅用了10个月,而在德国柏林建设工厂,光是审批流程就耗时2年。   德国大众的CEO甚至在股东大会上急得飙中文,直言“我们要么跟上中国速度,要么等着被收购”,这足以表明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发展速度给德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冲击。   反观德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从经济数据来看,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经价格调整后比上年实际下降0.2%,2003年以来首次连续两年负增长。   在工业领域,长期占经济增加值约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值持续萎缩,2024年不含建筑业的工业产出继续萎缩3%,机械设备和汽车工业产出降幅尤其明显。与此同时,德国的服务业虽然总体保持增长,但这也引发了对德国“去工业化”的担忧。   德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周期性波动,更多的是结构性困境。疫情和俄乌冲突将德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以往依赖廉价能源和广阔出口市场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国内投资不足问题严重,公共投资长期短缺导致基础设施老化,数字化发展滞后,这极大地削弱了私人投资意愿。   在人口老龄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还面临成本高企、技术工人短缺等难题,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更是加剧了企业经营规划的不确定性。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商业景气指数显示,由于企业对经济前景悲观,2024年12月该指数降至4年半以来最低水平。   德国信用报告机构“信贷改革”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比上年增加近25%至2.24万家,为2015年以来新高,预计2025年企业破产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德国的福利体系也陷入困局。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德国的经济能力已无法持续负担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边是经济增长失速,2023年和2024年GDP连续两年负增长;另一边是福利账单不断加厚,2024年德国社会福利比率再创新高,达到31.2%,福利支出总额高达1.3454万亿欧元。   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例,2024年德国医疗保险储备降至3.6亿欧元,仅够0.1个月支出,远低于法定要求的0.2个月缓冲期,而德国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医疗保险评估小组预测,到2025年底,医疗保险支出将攀升至3410亿欧元,但收入仅为2950亿欧元,赤字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自身困境下,德国却对“中国速度”发出不当言论,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其实,德国应该正视“中国速度”背后的努力与成就,而不是一味贬低。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经济部长达妮埃拉・施米特访华后在《商报》发表评论,坦言在中国感受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比如操作手机应用就能开办公司,审批程序只需几天,还有为市民、企业和行政部门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以及短时间内实现的能源转型等。   她认为德国需要制定快速且有约束力的时间限制,进行数字化管理,废除繁文缛节,甚至提出“德国制造”需要加上“中国速度”。这才是理性看待“中国速度”应有的态度。   德国如果继续端着架子,既不学习中国发展中的可取之处,又不积极改革自身的弊端,那么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必然会被越甩越远。“中国速度”并不是对德国的威胁,而是一个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德国应该放下偏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汲取养分,积极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如此才有可能摆脱当前的困境,重新找回曾经的发展活力。

0 阅读:194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