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悲剧了!湖北武汉,一大妈因家人买了很多饮料,便将饮料当成水喝,每天最低为3瓶,结果一段时间后,视线突然变得模糊,体重还下降很快,随后又有腹痛、腹泻等,家人急忙送她去医院检查,不料,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酮症! 纵览新闻9月16号报道,武汉脑科医院老年病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67岁的陈阿姨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说起话来有气无力。谁能想到,让她住进医院的“元凶”,竟是儿子为了让她“健康解渴”买的无糖饮料。 陈阿姨退休后就成了“资深宅女”,体重指数达到29,属于超重人群。 每天早上起床,她就窝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午后到深夜要么刷手机要么网上打麻将,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挪窝,连下楼散步这样简单的活动都很少参与。 今年7月,儿子觉得母亲总喝白开水可能没滋味,想着“无糖”的应该比较健康,就成箱买了无糖可乐和0糖电解质饮料回家。 这下陈阿姨可找到了“心头好”,觉得比白开水好喝多了,从此彻底告别白开水,一天最少喝3瓶,有时候刷视频、打麻将入了迷,渴了就拧开一瓶,不知不觉两个月就过去了。 最先出现的是眼睛的问题,陈阿姨发现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原本能看清的手机字,得凑得很近才行。 紧接着体重也往下掉,明明吃饭没少,可身上的肉却一天天减少,还总觉得肚子隐隐作痛,浑身没力气,连打麻将都提不起精神。 家人赶紧带她去社区医院检查,一测血糖才知道,血糖值都快爆表了。 本以为在社区医院治一周能好转,可没想到症状没缓解,反而添了新毛病,心慌得厉害,还老想上厕所,尿频尿急折腾得她更难受。 9月8号,家人实赶紧把她送到了大医院。 接诊的龚程医生仔细看了陈阿姨的检查报告,又问了她的生活习惯,很快就有了诊断结果,2型糖尿病酮症,还合并了尿路感染和低钾血症。 提到病因,龚程医生打了个比方,把代糖比作“报假警”的人。 他说,陈阿姨本身超重,又长期不运动,胰岛功能早就有点减退,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也变得迟钝,就像一台有点老化的机器,只是平时没表现出明显症状。 而无糖饮料里的阿斯巴甜、蔗糖素这些代糖,虽然不是蔗糖,甜度却比蔗糖高好几百倍,它们一进入身体,就会给大脑和胰腺发错误信号,让大脑以为“有糖分进来了”,接着就指挥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 可胰岛素出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葡萄糖可以分解,就像警察接到报警赶到现场,却发现是假警一样。 一次两次还好,可陈阿姨天天喝,胰腺就天天“白忙活”,长期下来,胰岛素的敏感性越来越差,机器彻底“罢工”,酮症也就找上门了。 更麻烦的是,尿路感染和酮症还会互相“帮忙”,感染会让酮症更严重,酮症又会让感染不好控制,形成恶性循环,要是再拖下去,还可能出现高烧、昏迷,甚至休克。 知道病因后,陈阿姨又后悔又后怕,赶紧停掉了所有无糖饮料。 老年医学中心的肖鸣主任医师根据她的情况,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还反复叮嘱她,以后只能喝白开水,饮食要清淡,少吃油盐,多吃粗粮和蔬菜,搭配点优质蛋白,饭后也得动一动,哪怕慢走30分钟也好。 经过一周的治疗,陈阿姨的血糖慢慢降了下来,腹痛、心慌这些症状也减轻了,9月15号的时候,病情终于稳定住了。 肖鸣医生说,像陈阿姨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人都觉得“无糖”就是健康的,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无糖”只是说不含蔗糖,不代表没有其他甜味剂,这些甜味剂对代谢本来就不好的人来说,伤害更大。 陈阿姨的经历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别再被“无糖”的标签迷惑,健康从来不是靠某一种“健康食品”就能实现的,一杯白开水,适量的运动,规律的饮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才是守护健康最实在的办法。
老家邻居大爷走了,他儿子从武汉赶回来办的事,直接颠覆了咱对葬礼的认知!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