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西6岁男孩父亲意外去世,母亲抛弃他带着弟弟离开,为了生存,他挖野菜、采野果,谁料,在14岁那年,他却收到了500万巨款,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拿出150万帮村里修路,无数人纷纷落泪! 杨六斤出生在广西隆林一个偏远的山沟里,因为他出生时体重只有6斤,父母觉得他比其他孩子要弱一些,于是给他取名为“杨六斤”。 家里住的是一座老旧的土木房屋,墙角处常年透着一股湿气,屋顶也常常漏雨。 但即便如此,父母和爷爷奶奶的陪伴总能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他虽然年纪小,却总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最美好的。 杨六斤六岁那年,父亲为了给家里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决定独自前往南方打工。 尽管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但父母始终心怀希望,想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于是,父亲背上行李,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南下的路程。 母亲则继续在家照顾着杨六斤和小弟弟,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 家里的负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杨六斤常常看到母亲每天忙前忙后,早出晚归,小时候的他就已经知道在母亲忙碌时默默为她端上一杯水,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父亲打工的那段日子,家里偶尔也能收到一些钱,虽然不多,但足够维持家中的基本生活。 等到杨六斤再次听到父亲的消息时,就是他父亲脑溢血去世了。 那一刻,母亲的眼神中充满了悲伤与无助,她强忍着泪水,不想让两个孩子看到她的软弱。 但杨六斤看得出母亲的痛苦,他从未见过父亲死去的模样,但他的心中突然感到一阵无法言喻的空洞感。 父亲的离世不仅让这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更让母亲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崩塌,家里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后来,杨六斤母亲带着弟弟改嫁,连爷爷奶奶也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中撒手人寰,整个家,就剩下杨六斤一个。 一个堂哥心善,每周给杨六斤10块钱,村长又给杨六斤申请到了每年650块钱的贫困补贴, 一日复一日,杨六斤学会了跟大自然讨生活,什么时候挖野菜,哪里能捞到小鱼,他门儿清。 饿肚子的教训比什么都深刻,一次吃错野果疼了三天,就让他明白了不是所有看着能吃的东西都能往嘴里塞。 杨六斤心里有杆秤,不白拿人家一针一线。 邻居阿婆给点咸菜,给件旧衣服,他从不扭头就走,而是闷声去帮人家喂猪、砍柴,用自己小小的力气换一顿饭的尊严。 所以你看,就算他穷得叮当响,但在精神上,他从来不是一个等着被施舍的可怜虫。 直到2014年前后,媒体发现了他,然后,钱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足足500多万善款。 这笔钱,对谁都是一道大考题。 但对杨六斤来说,似乎并不是。 杨六斤得到这笔钱后,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先享受生活,相反,他的第一笔支出就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和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他拿出150万,决定给生他养他的村子修一条水泥路。 那条路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病,泥泞的山路几乎在每个雨季变得不可通行,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每次上学都要冒着滑倒、摔伤的风险。 而且,路不好,交通不便,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而没有留下来发展,村子也一直无法脱贫致富。 杨六斤小时候就知道那条破烂的路给他带来的不便,下雨时,他经常会脚踩泥水,衣服和鞋子都被弄得脏兮兮的。 而且那段路,村里的孩子们甚至无法按时去学校,许多人的上学梦想,因这条破路而止步。 “如果这条路好一点,大家的生活就能好一点。”杨六斤常常想。 如今,他已经成了改变这个困局的关键人物,修路的钱他一点都没有犹豫,拿出150万就投了进去。 对于他来说,这笔钱并不算什么奢侈,但对于村子来说,这条通往外面的水泥路却能给村里的每一个人带来希望。 终于,修好的水泥路成了村里的新通道,年轻人可以顺利进城打工,孩子们上学也再不怕雨天泥泞,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紧接着,杨六斤又拿出15万,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 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充满了艰辛,家里经济困窘,父母早逝,他一度只能依靠微薄的低保和政府的学费减免勉强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也清楚地知道,能够站在讲台前坐下的机会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宝贵。 每年,助学基金都会资助一批有潜力但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能无忧无虑地完成学业,甚至走向更远的地方。 杨六斤说:“我只是一个‘爱心中转站’,这些钱不是我的,我只是把它们转交给需要的人。” 他很清楚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当年有那么多好心人伸出了援手,给了他上学的机会。 杨六斤做的最牛的一个决定,是在所有人都拿他当榜样的时候,选择了“消失”。 “杨六斤”这三个字太重了,他不想背着这个标签过一辈子。 他在堂哥的帮助下改了名字,转到百色去读高中,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他拒绝当一个活在别人同情和赞美里的符号,他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岁女孩被继母生父虐待致死,她不仅被逼迫吞便,喝尿液,甚至生前还被继母表兄弟强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