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把日本汽车的进口税从25%降到到15%,东京时间16日下午1点01分生效。 按照新税率,一辆日系车能便宜一两千刀,这对于被高物价压得喘不过气的美国老百姓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但别真以为特朗普政府突然良心发现给日本车企发红包,这背后全是美国自己的通胀高烧退不下去的急病乱投医。 今年以来,美国的物价就像坐了火箭。巴克莱银行早就警告过,关税政策对经济的拖累正在显现,整体价格水平累计上涨0.8%,而且至少四分之三的涨幅还没完全爆发出来。 尤其是汽车行业,50%的钢铝关税已经让单车成本硬生生增加了2000美元,再加上25%的汽车进口税,逼着车企在2025年把车价提高了5%—7%。这种关税引发的通胀可不是美联储加息就能搞定的,它就像附骨之疽,是结构性的顽疾。 美国老百姓看着飙升的车价怨声载道,六大汽车行业组织罕见地联合起来游说政府,说再这么加税,整个供应链都要崩了,1000万人的饭碗可能不保。特朗普政府这才慌了神,把对日本汽车的关税从25%降到15%,说白了就是把关税当退烧药,先让便宜的日系车把物价压下去再说。 但这药开得也是看人下菜碟。同样是汽车进口,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还维持着25%的高关税,对韩国也没松口,唯独给了日本特殊待遇。为啥? 看看数据就明白——日本每年向美国出口的汽车和零部件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2024年光汽车就卖了6万亿日元,这体量足以影响美国汽车市场的整体价格。选日本车当退烧药,见效快、剂量足,白宫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只是这短期止痛的法子,副作用恐怕少不了。 日本车企这边还在为关税下调欢呼雀跃,怕是忘了美国玩贸易战的祖传套路——明着给甜头,暗地捅刀子。这次降税看似慷慨,实则是把80年代的老剧本拿出来翻拍了一遍,当年里根政府对付日本摩托车和汽车的手段,如今换汤不换药。 更值得玩味的是关税调整的细节。这次15%的新税率是"现行25%减半到12.5%,再加上现有2.5%的征税额"算出来的。这种精细到小数点的计算,明摆着是留了后手。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已经跳出来抱怨,日本车15%的税率比加拿大、墨西哥的25%低太多,这明显不公平。 这种抱怨听听就行,真要觉得不公平,白宫有的是办法找补——配额、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随便哪一样都能让日本车企头疼。想想80年代日本车企为了绕开限制,纷纷到美国建厂,结果是帮美国解决了就业,自己利润还变薄了。现在这波降税,说不定就是在为下一波限制铺路,毕竟关税的算盘珠子始终握在华盛顿手里。 美国消费者短期内确实能捡到便宜,一两千刀的优惠对普通家庭不是小数目。但这种好处就像信用卡透支,迟早要还。美国本土车企已经在抱怨不公平竞争,底特律的三大巨头肯定会向政府施压,要求出台保护政策。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日本车虽然关税降了,但通过其他渠道被薅走的利润一点不少;美国消费者虽然买车时少花了钱,却要面对本土车企竞争力下降、就业岗位流失的长远影响。就像80年代的自愿出口限制协议,表面上保护了美国车企,实际上却让美国车价居高不下,整个行业创新停滞。 这场关税调整最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制造业回流",一边却要靠降低进口税来压制通胀;日本一边欢呼关税下调,一边却要承诺巨额投资作为交换。太平洋两岸的热闹背后,是全球供应链被政治操弄的无奈。 当日本工厂的加班灯火熄灭,当股市的泡沫渐渐平息,人们或许会发现,这场关税调整不过是美日贸易长期博弈中的又一个小插曲。美国用关税当退烧药,暂时压住了通胀的高烧;日本拿到了短期的出口红利,却埋下了长期受制于人的隐患。 而最终为这场博弈买单的,还是太平洋两岸的普通消费者和产业工人——他们要么为涨价的商品买单,要么为政策的反复无常付出失业的代价。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关税调整,说到底不过是把问题从今天推迟到了明天,把成本从这个群体转移到了那个群体而已。
美国已经确认,世界可以让美国去称霸,但中国不在美国的世界范畴内。贝森特周一表示,
【9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