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群红卫兵打着“打倒鬼神论”的口号挖了蒲松龄的墓!打开棺椁后,发现棺内合葬一男一女,陪葬的只有一部已经碳化的书籍,不见金银寒酸至极! 蒲松龄的一生可谓寒酸潦倒。他十九岁考中秀才后,在科举路上屡试不第,一辈子未能中举,只能靠在富户家中做塾师维持生计。 他在诗中自述“家无隔夜粮,儿啼饥欲死”,甚至“薄粥难充饥,破衣不御寒”,这种贫困的生活伴随了他几十年。 然而,正是这种贴近民间的经历,让他得以收集大量素材,最终写成《聊斋志异》这部奇书。书中虽写鬼狐,实则讽喻人世。 红卫兵挖墓时,原本期待能找到所谓“封建罪证”或财宝,结果大失所望。他们悍然推倒雍正三年所立的“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砸毁墓室。更有甚者,将棺内碳化书稿肆意踢散,任其随风飘逝,往昔文字就此在风中渐归虚无。 最具悲剧性的是,那部碳化的书稿可能包含蒲松龄未传世的手稿,甚至可能是学者推测的《醒世姻缘传》的早期版本,但由于瞬间风化,内容永远成谜。 事后,蒲松龄的后人连夜收拾遗骨,重新安葬于菜地。而那些被弃置的遗物,包括石印、烟袋、酒壶等,后被纪念馆工作人员收集保存,成为今日蒲松龄纪念馆中珍贵的实物见证。 1980年,文物部门对蒲松龄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确认墓中仅有蒲松龄与刘氏两人,并无传说中的“第二夫人”。 同年,国务院将蒲松龄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也得以重建。回望这段历史,最讽刺的莫过于蒲松龄因“鬼神迷信”被批判,而他的作品恰恰是以鬼狐之口揭示人间不公。 他一生贫困,却用文字完成了对现实的鞭挞,这种力量远非金银财宝所能比拟。那本随风飘散的书稿,或许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遗憾,但蒲松龄留下的四百多个故事,却至今仍在感动读者,并提醒我们:历史有时比小说更加荒诞。 素材来源:海岱风骨丨蒲松龄:聊斋先生 2024-11-09 14:51·海报新闻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