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一场席卷全球的“承认潮”正在上演。 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后,加沙的惨状已经无法用数字形容,超过六万四千人没了,其中一半以上是妇女儿童,九成的城市设施被夷为平地,甚至有三百多人,包括134个孩子,是活活饿死的。 当联合国用“将饥饿作为战争手段”来谴责时,任何沉默都显得那么刺耳,这场远方的悲剧,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拷问着西方社会的良心,并迅速变成自下而上的政治海啸。 法国政府在庞大的穆斯林和犹太社群之间走着“钢丝”,在英国足足230名议员,连同三分之一的内阁成员联手施压,而在日本,一份206名议员签名的请愿书,被摆在了外相的桌上。 这些来自国家内部的巨大力量,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校准,他们那套陈旧的外交罗盘,在这些传统盟友体系,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一场信任危机正在上演。 华盛顿发现自己曾经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正遭到核心圈子前所未有的挑战,华盛顿亲自下场,明确警告日本,承认巴勒斯坦会“使局势恶化”,并“严重影响日美关系”,试图用老大哥的权威摁住东京。 但这次来自华盛顿大西洋对岸的盟友们,却公然唱起了反调,法国外长亲自打电话给日本外相,和英国一道极力劝说日本,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种美欧在盟友家里,直接“掰手腕”的场景,把西方世界的分歧摆上了台面,欧洲这么做不光是为了道义,他们离中东更近,对难民潮和能源安全的焦虑远比美国真实。 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借这个机会,摆脱常年跟在美国身后的惯性,在中东这片棋盘上,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盟友们集体“不听话”,成了美国影响力衰退最清晰的“注脚”。 这股承认潮当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触发了一连串激烈的外交博弈,让冲突的传统一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回应,是威胁要吞并约旦河西岸,但这种强硬,换来的却是西班牙停止军售,以及两国召回大使、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 这种孤立在联合国大会上,被赤裸裸地量化了,当支持“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以142票对10票的压倒性结果通过时,美国和以色列投下的反对票显得格外扎眼。 对巴勒斯坦来说,每一次新的承认,都是其国际地位的加固和未来谈判桌上,更重的筹码,仅仅一张外交承认书,没法立刻抚平几十年的伤痕。 而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和美国背后的支持,依然是和平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但这股浪潮,终究是成功地把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拽回了全球议程的中心。 它为死水一潭的和平进程,注入了关键变量,接下来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怎么把这股政治势能,变成让加沙人民,重获安宁的实际行动。
哈马斯这么多年白打了!就在不久前,中国加入《纽约宣言》,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并向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