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会谈结束了,贝森特一副“被欺负”的模样。 他面对媒体很是无奈地说:在会谈中,中方提出了非常激进的条件,但我们没有同意,因为我们不愿牺牲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马德里会谈结束后,贝森特那副 “被欺负” 的模样,看在明眼人眼里多少有点演过头了。说什么中方提出 “激进条件”,又把 “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挂在嘴边,这套路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就像平时总爱抢别人玩具的孩子,突然被人按住了手,反而哭着说自己受了委屈。国际贸易谈判的桌子上,从来没有谁真能靠着卖惨占到便宜,大家拼的都是手里的筹码和出牌的时机。 这次会谈前的风向其实早就很明显了。9 月 12 日美国商务部又一次挥舞起出口管制的大棒,把几家中国半导体和生物科技公司列进了黑名单。熟悉这套操作的人都知道,这已经是美国的常规动作了,光是 2025 年 3 月那一次,就一下子把 50 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塞进了所谓的 “实体清单”,理由永远是那套说腻了的 “国家安全”。他们好像觉得自己手里拿着全世界的规则手册,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却忘了别人也有掀桌子的权利。果然,几个小时后中国商务部就宣布对美国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这速度快得让美方可能还没来得及把制裁文件归档。 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得看看双方具体出的是什么牌。中方这次调查的可不是普通芯片,而是汽车和工业领域常用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这些都是工业制造的基础元器件。数据显示,2022 到 2024 这三年,美国这些芯片卖到中国的数量涨了 37%,价格却跌了 52%,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明眼人都看得出不对劲。就像菜市场里有人故意压低价格挤垮同行,现在被监管部门盯上了,反而说别人管得太宽,这道理在哪儿都说不通。 美国企业在半导体领域赚中国市场的钱可不是一天两天了。高通公司 2024 年多个季度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都超过了一半,有时候甚至接近八成,英伟达光是因为美国政府的芯片禁令,一个季度就少赚了 80 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美国一边想靠着技术优势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怕中国企业学会了真本事,这种又想当老师又怕学生超过自己的心态,导致他们的政策总是左右摇摆。就像美光公司,既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把接近三分之一的产品卖到这里,又跑去美国政府那里递了 170 多份游说文件,撺掇着打压中国竞争对手,这种两头占便宜的做法,时间长了总会被人看穿。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 “国家安全” 的双重标准。他们可以以这个名义禁止荷兰 ASML 公司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却不允许中国对自家市场的芯片安全进行审查。2023 年中国对美光公司发起安全审查后,才发现这家美国企业不仅在市场上搞价格操纵,还借政府之力起诉福建晋华等中国企业,甚至游说美国司法部发布通缉令,把商业竞争变成了政治打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在马德里会谈桌上肯定行不通。中方提出的所谓 “激进条件”,不过是要求美国停止这种不公平竞争,就像要求比赛双方都遵守同一个规则,这怎么就成了 “牺牲美国安全”? 看看美国这些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操作,就知道他们为什么对中方的反制这么敏感。从 2018 年制裁华为开始,到后来把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一批中国企业列入清单,再到 2025 年持续扩大制裁范围,美国总想通过技术封锁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但他们忘了中国市场的分量,全球 500 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美国企业因为禁令进不来,损失的可不只是眼前的销售额。英伟达 CEO 黄仁勋说的没错,这种自断臂膀的做法,最后伤害的还是美国企业自己的利益。 贝森特可能没搞明白,现在的国际贸易早就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时代了。中国商务部选择在 9 月 13 日发起反倾销调查,距离美国新增制裁还不到 24 小时,这种快速反应就是在明确传递信号:想通过单边制裁施压,就得有承受反制的准备。调查涉及的 40nm 及以上工艺模拟芯片,恰恰是中国产业链已经具备替代能力的领域,这就像在告诉美国,想用技术卡脖子已经越来越难了。那些曾经被美国列入清单的中国企业,比如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反而在压力下实现了技术突破,这大概是美国当初没算到的。 说到底,贝森特那副 “被欺负” 的表情,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表演。他们习惯了用 “国家安全” 当挡箭牌,习惯了想制裁谁就制裁谁,突然遇到不肯退让的对手,就显得手足无措。但国际贸易博弈从来不是靠装可怜就能赢的,看看美国芯片公司的股价波动,看看美光因为库存积压不得不计提十几亿美元亏损,就知道谁在这场博弈中更有底气。
波兰同意恢复中欧班列,但却对中国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波兰外长与中国外长会晤时
【1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