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是真糊涂啊! 北大招了4500名学生,清华招了4000名学生,你福耀科技大学却只招了50名学生!你还怎么挣钱! 当福耀科技大学宣布首届只招50名学生时,很多人都懵了。 要知道,隔壁的清华、北大,每年招的都是四千多人。 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投了100亿,就这么点人,这钱怎么挣回来?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把路走窄了。 想搞懂曹德旺这盘大棋,就得先跳出“生意经”。 这根本不是一门买卖,而是一场目标极其精准的教育实验,瞄准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沉疴旧疾。 病灶在哪?曹德旺看得很清楚。 早在2009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一位外国专家的一句话,让台下的中国企业家们心头一紧:“你们的学生理论一套套,一到工厂就歇菜。”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曹德旺的心里,身为制造业的老兵,他太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书本知识满腹,却往往缺乏实操能力,走进车间反而一脸茫然。 此后几年,曹德旺多次前往欧美考察。 他亲眼看到,在美国一些顶尖的大学里,课堂直接搬进工厂,学生可以一边听教授讲解,一边上手操作最新的工业设备,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流程都能亲自参与。 那些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直接进入企业的能力,无需再花几年去“补课”。 这与国内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曹德旺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福耀玻璃的掌舵人,他每天都在招聘,也每天都在为“人才断层”发愁。 企业呼喊着要创新型人才,可一批批毕业生走进工厂,却还得从最基础的设备操作开始培训,甚至连一块玻璃的力学原理都缺乏直观认识。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更让曹德旺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隐忧。 所以,当他决定创办福耀科技大学时,根本没有犹豫。 他要做的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一剂“猛药”,要把高校与产业割裂的病根连根拔起。 福耀科技大学只招收50个高考生的计划,起初被很多人质疑为“噱头”,但事实证明,越来越多优秀学子宁愿放弃985、211的光环,也要挤进这所“小而精”的学校。 因为他们看中的是那条真正能通向一线的成长路径,入学即实战,毕业即人才。 为了保证改革彻底落地,78岁的曹德旺亲自请来了教育界的“狠角色”王树国。 这位曾执掌哈工大和西安交大的知名校长,在教育界以敢破旧规、敢立新制著称。 他答应出山,却提出一个条件,不拿薪酬,只要“教授治校”的制度。 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科研方向、教学方法,都交给真正懂教育的教授来决定,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层拍板。 在中国传统高校体制中,这无疑是一次颠覆。 曹德旺深知,这所大学的意义,不只是培养几百名工程师,更是一场从根子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 他希望这里走出来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像一块经过高温淬炼的玻璃,既坚韧又实用,成为真正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新力量。 师资队伍同样也要大换血,学校硬性规定,未来要有三成是“产业教授”,直接从企业一线请人来讲课。 教学模式更狠,实验室就建在生产线上,让本科生一进校就能跟着顶尖教授,泡在真实的项目里,真刀真枪地干。 为了让学生能沉下心,学校干脆推出八年本博连读,打破升学内卷的魔咒,也不再搞“唯分数论”那一套。 这50个珍贵的席位,就是为了确保这种深度培养模式能够实现。 这么一场昂贵的新模式,谁来保证它不走偏、不变味?答案写在制度的基石上。 福耀科技大学从诞生起就是“民办公助”的非营利机构,章程写得明明白白,所有收益,一分钱不能分红,必须全部投回教育。 100亿的个人捐赠,对应每年仅5460元的学费,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像是为了盈利。 这百亿资金,近40亿砸在基建上,曹德旺亲自去工地监工。 剩下的60多亿,则全部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 这份投入的纯粹性,让他跟那些借办学搞房地产的企业家划清了界限。 其实,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为教育花钱了。 二十多年来,他持续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早已不是新闻。 从“玻璃大王”到教育拓荒者,他秉持的“敬天爱人”理念,驱动着他去做别人看不懂但社会真正需要的事。 福耀科技大学的价值远不止培养那50个学生,它搅动了一池春水,给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一种全新的可能。
福耀科技大学:教育改革真“敢玩”!随着福耀科技大学迎新晚会和开学典礼落幕,这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