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以为,波兰关闭边境,是在“反击”俄罗斯。大错特错!它这一关正好完美地,同时实现了“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死对头的“共同目标”! 你看懂俄罗斯这套“阳谋”了吗?它只用了十几架不值钱的无人机,就换来了三个“梦幻级”的战果:第一,它测试出了,波兰那套牛皮吹上天的北约防空系统,其实是个“软脚虾”,几十枚空空导弹,都打不下来几架无人机;第二,它看清了,北约的“集体防御”,就是个笑话,除了开会“磋商”,根本不敢动手;第三,也是最狠的,它成功地,让波兰,用“自残”的方式,亲手掐断了中欧之间,最重要的陆上贸易通道。 事情得从那19架慢悠悠闯进波兰领空的无人机说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愣是把北约的防空系统搅成了一锅粥。波兰的F-16、荷兰的F-35、意大利的预警机全上阵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还赶来凑数,结果忙了一晚上,发现23架无人机只击落4架,拦截成功率连20%都不到。 更尴尬的是弹药账单,波兰发射的AIM-120-C7导弹每枚造价200万美元,而被打的无人机单价才几万美元,怎么看都不划算。 俄罗斯这招够损,用十几架“廉价玩具”就测出了北约防空系统的底细——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拦截网络,在低速无人机面前简直成了摆设。 北约的反应更有意思,出事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紧急磋商,一群人围坐开会却啥实际措施都没拿出来。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2年波兰东部发生爆炸,刚开始都说是俄罗斯导弹干的,结果北约开会后轻飘飘定性为乌克兰防空导弹“误射”,连集体防御条款的边都没碰。 这次无人机事件同样如此,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还在纠结“是否有意为之”,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把“集体防御”的底裤都露出来了——所谓的盟友互助,关键时刻不过是开会喝茶的借口。 说白了,俄罗斯算是把准了北约的脉,知道这些国家嘴上喊得凶,真要和核大国硬碰硬,谁都怕引火烧身。 但最狠的还是波兰自己递的刀子。为了应对所谓的“安全威胁”,波兰9月12日宣布无限期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这一关门可捅了马蜂窝。 要知道,中欧班列90%的货物都得经过波兰,境内的马拉舍维奇站更是承担了98%的班列换装任务,堪称亚欧贸易的“咽喉”。 现在铁丝网一拉,每天有超30列班列在口岸滞留,华沙中国商城里1000多家商户眼睁睁看着义乌小商品断供,波兰自己每年损失的过境费、仓储费就超过5亿欧元。波德拉斯基省的企业家更惨,光是之前边境限制就让他们损失了9.7亿兹罗提,相当于该省半年多的财政预算,现在彻底关闭边境,不少企业只能等着“饥饿式死亡”。 乌克兰这边则把这场戏演成了悲情剧。泽连斯基第一时间跳出来喊冤,说俄罗斯无人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入侵”,还拉着芬兰总统一起呼吁欧盟搞第19轮制裁。 这套路其实不新鲜,每次有风吹草动,基辅总能把事情往“三战前奏”上靠。效果倒也立竿见影,德国宣布要在立陶宛常驻军队,捷克派来了直升机,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还声嘶力竭地谴责俄罗斯“蓄意挑衅”。 虽然北约没真敢下场,但乌克兰成功把水搅浑了,原本只是边境摩擦,硬是被渲染成欧洲安全危机,这就让那些犹豫要不要给援助的国家骑虎难下。毕竟谁也不想被贴上“对三战袖手旁观”的标签,后续的军援和制裁自然能多捞点好处。 说到底,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连锁反应,本质上是各方在俄乌冲突中的一次暗流涌动。 俄罗斯用最低成本达成了战略试探,乌克兰靠着渲染危机捞到了实际好处,而波兰则成了这场博弈中最憋屈的角色,为了一时的“安全姿态”,把每年400亿美元的中波贸易、占比超25%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品生意都置于险境,这种“自残式防御”怕是正合了俄罗斯的心意。 现在中欧班列只能改道芬兰或南线,时间变长、成本变高是免不了的,只是不知道波兰企业家看着滞留的30辆货车,会不会后悔当初这个拍脑袋的决定。 这场戏还没落幕,但至少现在看来,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剧本,只有波兰在边境的铁丝网后,看着渐渐冷清的贸易通道发呆。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