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集体倒戈!”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一场席卷全球的“承认潮”正在上演。 第 80 届联合国大会上,一场关于巴勒斯坦的 “承认潮” 正在上演,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集体宣布将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股浪潮背后藏着复杂的现实逻辑。 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中,超过三分之二已经承认巴勒斯坦,这个数字放在 2012 年可能难以想象 —— 当年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时,赞成票是 138 票,而到了 2025 年 9 月,支持 “两国方案” 纽约宣言的票数已经涨到 142 票,越来越多的国家用选票表明了立场。 这股浪潮的起点或许可以追溯到持续不断的人道危机。2023 年 10 月爆发的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 700 天,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达到 6.4 万,受伤人数超过 16 万,更让人揪心的是,有 376 人因为营养不良和饥饿死去,其中包括 134 名儿童。 这些数字像不断增压的砝码,压在国际社会的良心上。挪威早在 2024 年就出手,协助转移以色列扣留的巴勒斯坦税款,避免巴民族权力机构陷入财政崩溃,到了 2025 年又追加 1030 万美元援助,专门用于支付巴勒斯坦公职人员工资和维持基本运转。 西班牙、爱尔兰这些欧洲国家也在 2024 年就先行一步,成为承认巴勒斯坦的先行者,为后来的大国转向铺垫了道路。 西方大国的转向尤其耐人寻味,这些长期跟着美国脚步的国家,这次却开始自己拿主意。法国总统马克龙在 2025 年 7 月就高调宣布将在联大期间承认巴勒斯坦,英国紧随其后放出条件 —— 如果以色列不同意停火,就加入承认行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纷纷表态跟进。 这种转变背后是算得很清楚的现实账。英国把承认和加沙停火挂钩,明显是想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给以色列施压;加拿大则附加了巴勒斯坦的改革条件,要求 2026 年举行不含哈马斯的大选,这种条件设置既显示了立场,又留了操作空间。 对比美国的态度更能看出这股转向的意味。美国副总统万斯明确表示 “没有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还在背后给日本施压,要求其不要跟风承认。 但盟友们这次似乎不太听话,就像班级里的小团体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分歧在联合国投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 142 票赞成通过 “两国方案” 决议时,美国和以色列投出的反对票显得格外孤立,以色列外长甚至怒斥联大是 “脱离现实的政治闹剧”,可以色列《国土报》反而评论说,或许真正脱离现实的是以色列自己。 推动这一切的核心还是 “两国方案” 这个老框架 —— 以 1967 年边界为基础,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巴勒斯坦国。这个方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国际社会喊了几十年的解决方案。 挪威的资金援助、英国的停火条件,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个方案铺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每年把 30% 预算用于加沙的医疗和救助,这种基本治理能力的维持,正是建立主权国家的基础,而以色列扣留税款的行为,恰恰在破坏这种基础。 从现实利益看,欧洲国家的转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中东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欧洲的能源安全和移民问题,承认巴勒斯坦既能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又能争取国内阿拉伯裔选民的支持。 法国在中东有传统影响力,英国不想在欧盟之外再失去国际话语权,这些算计都藏在 “推动和平” 的表态背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那句 “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听起来充满理想主义,但背后何尝没有平衡亚太与中东外交的考量。 这股承认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连锁反应。先是挪威、西班牙这些国家试水,然后法国带头突破,接着英国、加拿大等美国铁杆跟班陆续跟进,形成了滚雪球效应。 联合国大会就像个放大器,把这种转向变成了全球可见的政治信号。即便美国还在硬撑,以色列还在嘴硬,但 142 票赞成的决议已经说明,“两国方案” 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选择。 现在的情况是,巴勒斯坦国的架子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搭起来了,超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承认,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巴勒斯坦的声音越来越难被忽视。以色列或许还能靠着美国的支持硬扛一阵,但面对法国、英国这些昔日盟友的转向,再想维持现状恐怕越来越难。 这场席卷全球的承认潮,本质上是国际社会用行动投票,告诉冲突双方:无休止的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回到 “两国方案” 的轨道,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巴勒斯坦有救了,以色列一心要吞并整个巴勒斯坦的计划估计要完全泡汤了。9月12日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