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如今就应该整死他!”不料徐阶怒斥道:“混账东西!若无严嵩,便无我今日,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徐阶的仕途起步堪称顺利,他年少聪颖,很早便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但初入官场的他很快便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被调往地方任职。 这一挫折对徐阶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启蒙,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官场环境中,仅有才干和正直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招致灾祸。 此后,徐阶调整了自己的为官策略,在地方任上,他既能秉公执法,清理冤狱,兴办教育,赢得良好官声;同时也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经营和对上位者心思的揣摩。这段地方任职的经历,为他日后重回中央并周旋于权力核心积累了宝贵经验。 重回京城的徐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权臣严嵩。彼时,严嵩极得嘉靖皇帝宠信。他凭借出众的青词撰写才华与阿谀逢迎之能,独揽朝纲大权,对异己大肆排挤,朝堂一时乌烟瘴气。 徐阶的许多同僚,包括他的老师,都因与严嵩对抗而遭遇不幸。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徐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隐忍与伪装。 他表面上对严嵩表现得极为恭顺,甚至不惜通过联姻的方式换取严嵩的信任。在公开场合,他从不与严嵩争执,即使严嵩之子多次对他无礼,他也选择忍气吞声。这套“面具”戴得如此之好,以至于严嵩一度认为徐阶已被驯服,从而放松了警惕。 然而,徐阶的退让并非真正的屈服。他在暗中积极布局,一面努力迎合嘉靖皇帝的喜好,潜心钻研青词写作,巩固圣眷;另一面则悄悄联络和培植反对严嵩的力量,耐心收集严嵩父子贪腐弄权的罪证。 他深知严嵩的权势根植于嘉靖皇帝的信任,而要动摇这份信任,必须等待最佳时机,做到一击必中。 这个机会最终来临,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布局和恰到好处的弹劾,嘉靖皇帝最终下令罢黜严嵩,严家这座权力大厦就此垮台。 因此,当严嵩倒台、其子劝他报复时,徐阶的“怒斥”和“感恩”表态,实则是其高超政治手腕的最终体现。 他深刻理解嘉靖皇帝对严嵩并非毫无旧情,短期内严嵩虽失势,但未来是否会有反复犹未可知。此时若赶尽杀绝,不仅可能引来皇帝的不悦,也可能激起严嵩旧势力的反弹。 此外,徐阶通过这种“宽宏大量”的姿态,成功塑造了自己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的政治形象,有助于安抚朝野人心,稳定自己刚刚到手的首辅权力。 最重要的是,这符合徐阶一贯的行事风格——他追求的是实际权力的稳固和政治目标的实现,而非一时情绪上的痛快。 徐阶在取代严嵩成为首辅后,确实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革除严嵩时期的弊政。他注重选拔人才,举荐有才之士进入权力核心;他勤于政务,尽力完成皇帝交办的事项;他还曾尽力劝谏皇帝减少对边镇大臣的严苛处罚,并在皇帝驾崩后通过起草遗诏,为一些因建言而获罪的官员平反。 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然而,权力的侵蚀作用似乎难以避免。徐阶退休还乡后,其子弟家奴在乡里的行为最终引发了与清官海瑞的激烈冲突,导致其晚年声誉受损。 纵观徐阶与严嵩的这场权力更迭,它远非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故事。徐阶的胜利,并非单纯正义的胜利,更像是一个精通权力运作规则的行家,通过极致的隐忍、精准的谋划和冷静的判断,最终战胜了另一个行家的故事。 素材来源:徐阶:“名相”还是“甘草阁老” 2023-03-31 09:44·领导文萃
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9-16 12:22:45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