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后的发布会上发表了一段引人瞩目的言论。 他一边强调美以关系“前所未有的牢固”,一边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和卡塔尔,声称两国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社交媒体“干涉以色列合法性”。 这种把高科技和媒体影响力打包成“干涉工具”的说法,听起来像是从某部科幻电影里抄来的剧本。内塔尼亚胡特别提到,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对以色列造成了更大压力。 他形容这是一种“有组织的围攻”,一打开某些短视频平台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批评。这种抱怨似乎忽略了国际舆论场的自然反应。 当军事行动持续造成平民伤亡时,社交媒体本就容易成为民众表达关切的渠道。将这种自发的声音归类为“国家主导的AI攻击”,反而暴露了对数字时代舆论形成机制的理解偏差。 从国际政治角度看,这番指控出现在美以高层会晤的场合绝非偶然。强化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后,内塔尼亚胡可能需要寻找外部“压力源”来巩固国内支持。 中国和卡塔尔作为在中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恰好成为理想的故事配角。值得注意的是,卡塔尔近年扮演地区调停者角色。 而中国则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正式承认国,两国立场本就与以色列存在分歧,这种政治差异被简单包装成了“数字干涉”。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被扯进故事里尤其显得突兀。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可信证据表明有国家使用AI机器人集群进行舆论干预,这更像是把流行科技词汇强行塞进政治话语的尝试。 实际上,中国始终明确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原则多次体现在外交实践中。从阿富汗问题到伊朗核协议,中国更多扮演的是建设性协调者角色,而非舆论操控方。 社交媒体的算法本身具有放大热点话题的特性,巴以冲突这类长期国际议题容易引发广泛讨论再正常不过。将平台内容分布归结为“有组织攻击”,相当于否认了民众自主表达意见的权利。 以色列自身就是数字技术强国,理应清楚区分自发舆论和操纵性内容的技术标准。这场指责风暴发生的时机也值得玩味。 美国国务卿到访之际,中东正处在微妙平衡阶段:沙特与伊朗和解进程持续推进,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传统盟友体系受到挑战时,制造外部压力叙事或许能为巩固旧联盟关系提供新理由。 不过把中国拉进这个故事线可能效果适得其反——中国与以色列在经济科技领域合作密切,仅2022年双边贸易额就超过250亿美元,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反而可能损害务实合作基础。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常年报道巴勒斯坦问题,中国官方媒体则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报道原则。将媒体正常报道框架定义为“合法性干涉”,本质上是对国际舆论多样性的否定。 在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当下,国际话语权本就处于再分配过程,试图用旧式“舆论战”解释这种变化显然过于简单化。 事件背后还藏着国内政治因素。内塔尼亚胡领导的联合政府依赖右翼强硬派支持,这些团体长期主张对华强硬。 通过对外展示强硬姿态,可以转移国内司法改革引发的争议压力。这种“外部威胁叙事”的政治效用,远比其事实基础更重要。 参考资料:美国务卿与以总理会谈后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必须“消灭”哈马斯 2025-09-15 19:48·界面快讯
当地时间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后的发布会上发表了
梅梅谈世界
2025-09-16 10:40: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