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若没杀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独霸世界,八国联军也许就不敢来了! 戴梓出生在1649年,浙江仁和县人,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常自己琢磨物件结构。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叛军进攻浙江地带。戴梓作为普通百姓,主动加入康亲王杰书部队,带去自己设计的连珠火铳。这种火铳形状像琵琶,弹药存放在铳脊,通过机轮控制开闭,一次能发射28发铅弹,射程达到百步。清军用它在江山战役中获胜,戴梓因此得到道员职位。康熙听说后,召他进京,安排在钦天监专门负责火器研制。他还发明蟠肠鸟枪,枪管弯曲,能让子弹绕过障碍击中目标。另外,他改进多种炮术,提升清军装备水平。在三藩之乱后期,他的火器帮助清军推进作战。 戴梓在钦天监工作期间,继续研制火器,提升清朝军事实力。康熙时期,西方火器技术开始兴起,荷兰使者带来自家最新火枪作为贡品,想显示实力。康熙看过后,让戴梓仿制。戴梓只用两天就做出性能更好的版本,射击精度和装弹速度都超过原品。康熙赏给使者十把仿制品,使者带回国。之后,西方各国送来更多火器,戴梓都成功仿制,并在使用上改进得更强。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向康熙夸耀子母炮,说这种炮威力大,能抛射如母子分离的炮弹,需要一年时间铸造。康熙让南怀仁负责,但南怀仁拖延没成果。康熙转而命令戴梓,戴梓八天内造出样炮,试射效果好,被命名为威远将军炮。戴梓还用五天仿制佛郎机炮,改进装填方式,提高射速。南怀仁因此嫉恨戴梓,和陈宏勋一起诬陷他私通东洋。康熙信了谗言,把戴梓流放到盛京。 如果康熙没流放戴梓,清朝火器研制会继续前进。戴梓能进一步完善连珠火铳,提高射程和可靠性,还可能开发其他连发武器,比西方早两百年。清朝军工保持领先,列强难以对抗。在工业革命前,清朝借此扩展影响力,控制贸易路线,西方国家只能仰视,不敢随便行动。到19世纪,八国联军可能因为畏惧清军先进装备,不敢推行炮舰政策,清朝或许维持全球强势,避免那些侵华战事。 康熙三十年,戴梓因为诬陷被流放到盛京,全家一起迁徙。流放生活艰苦,他在那里待了35年。康熙死后,雍正登基,下旨召回戴梓。那时戴梓已经77岁,身体虚弱,穷困到极点。回京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贡献本该让清朝军工更强,却因为流放中断,导致后来发展受阻。 戴梓的经历让人看到人才的重要性。清朝早期国力强盛,军工技术一度领先世界。但康熙听信南怀仁的诬陷,流放戴梓,直接影响了火器进步。南怀仁作为传教士,本来帮清朝造炮,却因为嫉妒害人。戴梓的连珠铳和子母炮,本是清军优势,却没得到充分利用。清朝后来闭关锁国,错过工业革命,军事实力衰落。西方列强崛起,才有八国联军那种事。如果戴梓继续工作,清朝或许不一样。 清朝军工在康熙时期本来有机会一直领先。戴梓仿制荷兰火枪,只用两天就超原版。南怀仁的子母炮,他八天搞定。这样的速度和改进,让西方使者尴尬。但南怀仁诬陷后,一切停滞。戴梓流放35年,浪费了天才。清朝火器没跟上时代,国力渐弱。八国联军入侵时,清军装备落后,丢人现眼。如果康熙没犯这错,清朝军工强势,历史可能改写。 想想戴梓的发明,连珠铳能连发28弹,比西方早两百年。蟠肠鸟枪还能曲线射击,实用性强。他在钦天监的贡献,提升了清军整体水平。三藩之乱中,他的火器帮了大忙。但康熙一念之差,听南怀仁的话,毁了这一切。南怀仁死于1688年,戴梓流放在1691年左右,诬陷发生在南怀仁生前。清朝失去戴梓,军工停滞不前。
荣禄墓被打开,世人方知:其外孙溥仪撒了谎,他和慈禧的关系不一般?荣禄墓被打开的那
【4评论】【13点赞】
用户18xxx50
康熙可不是一念之差,是故意的,康熙心里明白得很,玩科技的话满族人对汉人就没有优势了,而且要开民智,满族人口相对汉人来说又太少了,不搞愚民政策难以压制汉人,至于南怀仁和汤若望带来的西方知识和科技,只作为康熙的个人爱好,根本就没有推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