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角色,红遍大江南北的程春莲,在临刑前,却高喊:不公平,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1992年,一声枪响为一出荒诞的时代悲剧画上了句号,被处决的女人叫程春莲,人们记住她,因为她曾是那个光芒万丈的“刘三姐”。 当程春莲在刑场上嘶吼着“不公平”时,她质问的是那个让她彻底迷失了自我的疯狂年代。 程春莲1955年出生在湖北黄石一个拮据的工人家庭,除了天生的好嗓子和一脸的倔强,一无所有,那个年代,女孩最好的归宿就是嫁人,可她偏要唱歌跳舞。 15岁那年,她硬是挤进了地方歌舞团的大门,她不是科班出身,就用“疯狂”的训练去死磕。 日子很苦,程春莲蜗居在十平米的宿舍里,把微薄的工资一点点省下来寄回老家,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她对舞台的热爱。 1971年,机会来了,剧团要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她那股未经雕琢的灵气,让她从一众专业演员里脱颖而出,好像她天生就该是刘三姐,她演活了那个角色,台下永远座无虚席。 演出结束,她总是带着羞涩的笑容,给热情的观众签名,这个身份,是她所有光环的起点,也成了她日后悲剧的参照物。 到了八十年代,“下海经商”的口号像野火一样烧遍了全国,这对程春莲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程春莲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名角儿,可歌舞团的“死工资”却让她在现实里活得捉襟见肘,名气和生活质量完全脱节。 在1985年的一场庆功宴上,看着那些大老板们穿着阔气,她坚守的世界观开始崩塌。 一个石油老板随口一句“一进一出就能赚五万”,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她心上。 五万块,她得在台上唱多少年?巨大的反差让她头一次怀疑起自己“刘三姐”这个身份的价值,艺术的光环在金钱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程春莲的“下海”,不是简单的换工作,而是一场蓄意的身份谋杀,她清醒地利用着“刘三姐”积攒下的名气和人脉,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只认钱的“女商人程春莲”。 她通过朋友介绍,迅速搭上了渤海石油公司的科长梁某,这是名气与权力的完美媾和。 刚开始,程春莲为这个新身份置办“行头”,她脱下朴素的衣衫,换上昂贵的西装,坐着轿车出入各种饭局,她把收受的贿赂,包装成了理直气壮的“中介费”,为自己的贪婪找借口。 1989年,一封举报信打破了她的虚荣梦,在法庭上,她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甚至拿出了企业的感谢信,这是程春莲在用商业逻辑做最后的抵抗。 可是,当死刑判决下来,她整个人都呆住了,接着就大喊一声:“这不公平!”这声呼喊与其说是喊冤,不如说是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心里充满了绝望。 程春莲到死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这个新时代的“弄潮儿”,却得不到法律的宽容。 主要信源:李晶霞主编. 囚牢女罪犯[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06: 150.
[浮云]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9-15 23:17: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