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被免职,为何很多人拍手称快】
9月11日,王辰院士被免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务,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上个月董小姐事件二次通报当晚,王院士的协和医院院长职务也被换了。
从网络上的反映来看,多数人(甚至包括很多医疗从业者、医学生)对王辰被免职都是拍手称快的。
自从掌握实权以来的这么多年,王辰推动过很多项政策的落地实施,这些政策不能说都不对,但的确有很多是存在巨大争议的。
一个是推动规培制度。在王辰的努力下,自2015年起,我国实施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生要成为住院医师,毕业后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
规培制度的初衷或许是好的,让医学生更早地进入临床参与医学实践。然而,制度实施的客观结果却是延长了数百万医学生的学制,为各大医院输送了数百万廉价劳动力。
按照这个医学培养模式,医学生本科5年,专硕规培3年,博士3年,再加专培3年,整个周期长达十几年。一个医学生从18岁考上医学本科院校,到30多岁才能拿到处方权并获得过得去的收入。如此漫长的培养周期,让医学生承受着巨大的时间和经济压力,是广大寒门家庭难以支撑的。
在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近年来国内已经发生了多起规培生自杀事件。
一个是“4+4”教育模式。在王辰的推动下,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8年起开启“4+4”学制临床医学教育,即任何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满足一定的医预科基本条件之后,都可以报考医学院。
“4+4”的初衷据说是为了培养多学科融合的顶级医生。然而,从董小姐事件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形看,“4+4”都是贴金了,“0+4”反而更准确。
董小姐如果不爆雷,2026年就该结束规培、获得执业资格,而那时她也才30岁,这对那些动辄15年“学制”的正规医学生而言公平吗?更不用说董小姐是在美国水了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历,2016年开始还在其父的一家公司干了两年多,董小姐的成绩还都是伪造的。
如此明目张胆服务门阀士族的“4+4”,无疑是把隋唐开始的“科举”倒退到魏晋的“举孝廉”。
此外,王辰推动的“临床医学博士下沉基层”强制计划(要求三甲医院新晋临床博士必须赴县医院服务2年),根本无法解决基层人才断层,服务期满的近8成博士拒绝留任,县医院沦为“镀金跳板”,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
王辰在协和系医院推行的晋升职称需有SCI论文或国家级课题(及时临床能力突出也不能例外),催生了论文代写产业链(某三甲医院2024年查处了7起论文买卖事件),资深医生为了保职称只好缩减门诊时间;
还有王辰推动的主诊医生负责制,颠覆了传统的三级查房制度,导致责任过于集中,加剧了年轻医生的培养断层……
把规培制度和“4+4”学制放在一起看,王辰的制度变革大方向就是“向下层要奉献,向上层分利益”。
王辰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父母都是大学老师,1985年读完医学本科,91年获得博士学位,94年赴美深造。
1993年起历任首都医科大附属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主任……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学霸升级路线,而王辰真正的基层医疗经历恐怕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其后就开始了“技术官僚”的人生。
“河殇”一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对美西方的制度是有着浓厚的“思想钢印”的,更不用说王辰还去到了美国深造,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将美国的制度移植到中国。他们对“群众路线”是鄙夷,而是一套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对基层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搞出了水土不服的生硬搬运;他们囿于自身的学阀和门阀地位,搬运还不搬全套,精华的没学到多少,糟粕倒是搞了不少。
王辰似乎很重视医德,然而他根本不懂,真正的医德从来不是什么抽象的有“爱心”或“同情心”,而是类似阶级情感,需要在实践中与病患长期共处、共同战胜疾病才能逐渐建立起来,既不是象牙塔里能够培训出来的,也不是靠优雅的谈吐就能判断的。至于对无产阶级的情感,从人生经历看,王辰大概是没有的。
(来源 : 子夜呐喊 原创: 子夜呐喊 文 / 子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