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如果中国无人机,足够先进,为什么在战场上打下来的,大多数都是中国无人机,而很少看到其他国家的”,恐怕这位华人还不知道,现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战场当中,使用的改装型无人机,大多数都是使用,中国民用武装无人机改装的。 要理解战场上中国无人机被击落得多这个现象,得先看看全球无人机市场的基本盘。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产的民用无人机已经占据了全球七成的市场份额,从农田里播种的农业机到物流仓库间穿梭的运输机,从影视拍摄的航拍设备到地质勘探的测绘工具,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无人机的身影。 深圳作为全球无人机产业的重镇,光是当地无人机产业链的产值就达到了960亿元,全国占比超过六成,这样庞大的产业规模催生了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普及一样,中国无人机凭借成熟的技术和亲民的价格,成了全球市场的“空中代步工具”。 这种普及性在战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拿俄乌冲突来说,2024年乌克兰国防部向部队交付了120万架各种无人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用民用型号改装的,而这些改装机里,中国产的占了大头。乌克兰总理什米加尔在2023年就提到,乌军买走了全球60%的大疆Mavic系列无人机,光是2023年上半年,通过欧洲中介渠道流入乌克兰的中国无人机及零件就多达数百万架。 这些原本用于农业植保、户外拍摄的民用设备,被前线士兵加装投弹器、绑上手榴弹,摇身一变成了侦察兵和轻量级攻击武器。 大疆的Mavic 3T原本是农民用来监控作物生长的,到了战场上却成了最可靠的侦察利器,就连波兰军队都在给大疆Air 2S加装投弹装置训练投掷手榴弹,足以见得这些民用机的通用性有多强。 战场上的使用量直接决定了损耗数量。乌克兰每月要消耗上万架小型无人机,这些设备大多是几百美元一架的民用改装机,相比之下,美国提供的Switchblade 300自杀式无人机单价高达几万美元,用起来根本不心疼的中国无人机自然成了消耗战的首选。 前线士兵的反馈很直接,美国的无人机虽然宣传抗干扰强、飞得远,但在俄军电子战系统干扰下经常迷路坠机,坏了之后零件贵还难配齐;而中国无人机皮实耐用,维修简单,换个零件就能接着飞,就算被击落了,几百美元的损失在战场上完全可以接受。 这种性价比优势让中国无人机成了战场“消耗品”的最佳选择,就像士兵的步枪子弹一样,用得多自然损耗也多。 更关键的是,这些被击落的无人机大多是民用改装型号,和专业军用无人机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的翼龙、彩虹等军用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口碑很好,但在当前战场上,真正唱主角的是低成本民用改装机。 俄军也在大量使用中国民用无人机,双方加起来每天要消耗数千架,这些无人机原本就不是为高强度战场设计的,抗干扰能力、防护性能都有限,被击落很正常。 就像用家用轿车改装赛车参加比赛,故障率肯定比专业赛车高,但架不住成本低、数量多,能形成持续战斗力。 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无人机的普及是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的结果。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意味着,不管哪个国家想搞无人机,都绕不开中国产品。 乌克兰虽然在2024年加大了本土无人机生产,但核心的电池、电机、摄像头还是依赖中国零件,没有这些零件,他们的生产线根本转不起来。 这种产业优势让中国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形成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局面,战场自然也不例外。当一种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保有量达到绝对优势时,它在任何场景下的出现频率都会更高,战场也不例外。 其实用一个简单的逻辑就能想明白,就像马路上跑的汽车,哪个品牌销量最高,交通事故中出现这个品牌的概率自然也最高,这和汽车本身的安全性没有直接关系。 中国无人机在战场上被击落得多,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普及度太高,就像智能手机领域的安卓系统,用户多了,出问题的案例自然也多,但这恰恰证明了它的市场成功。 那些在战场上被击落的中国无人机残骸,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影响力的一种特殊印记,毕竟如果不是足够先进、足够便宜、足够好用,怎么会有这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中国民用无人机来改装作战呢?
“美国把五角大楼改回战争部,中国网友乐了:8年前我们就把军区变战区,省下的钱够造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