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郑其贵在街上散步,突然有一个人抱住他:“师长,是我啊!”郑其贵看了对方一眼,顿时愣住了:“王富贵?你不是牺牲了吗?” 1951年5月,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进入尾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在掩护主力部队北撤后陷入重围。师长郑其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包围,通信中断、补给断绝的困境下,被迫下达分散突围命令。 540团排长王富贵在突围中腿部负伤,主动留下掩护战友撤退。他独自坚守阵地,打光最后一发子弹后被美军俘虏,随后被关押在水原战俘营和釜山收容所。 在战俘营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军对王富贵实施严刑逼供,试图获取军事情报。尽管遭受酷刑折磨,这位普通排长始终保持缄默,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坚定意志。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王富贵随交换战俘回到祖国。然而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严格的政治审查。 尽管王富贵反复说明自己是弹尽粮绝后被俘,但仍被取消军籍和党籍,连正常的复员手续都未能办理。无奈之下,他只能返回东北老家。 回到家乡后,王富贵发现双亲已故,乡邻们对他的被俘经历议论纷纷。在家乡难以立足的他,辗转来到吉林白城,靠做泥瓦工维持生计,从此隐姓埋名。 1959年,郑其贵调任白城军分区司令员。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富贵决定寻找老长官,希望能证明自己当年的清白,恢复应有的身份。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富贵在街头认出了散步的郑其贵。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兵上前相认,向昔日长官诉说了八年来的坎坷遭遇。 郑其贵听完王富贵的经历后深感震撼,他清楚记得这位排长当年的英勇表现,决心要为这位蒙冤的老部下恢复名誉。 虽然180师已经撤编,老战友们散布各地,郑其贵仍然设法联系到23名原180师的老兵,请他们联名证明王富贵在突围战中的英勇表现。 带着这些珍贵的证明材料,郑其贵先后找到军分区政治部和民政部优抚司,为王富贵的平反四处奔走。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1980年,国家出台新政策,要求对志愿军被俘人员进行重新审查和妥善安置。郑其贵当年提交的那些证明材料被重新翻出审阅。 1980年7月,白城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恢复王富贵的军籍,补办了复员证明,安排了工作岗位,并发放相应的生活补助。这份迟到的公正终于让王富贵等了近三十年。 这个故事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许多志愿军被俘人员的共同遭遇,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在敌营中坚贞不屈,回国后却因历史局限而遭受不公待遇。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纠正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让那些曾经蒙受不白之冤的英雄们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待遇。历史的车轮虽有曲折,但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信源: 红色文化网,2024—11—20,《关键在指挥:老志愿军回忆180师受挫后如何重整雄风?》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7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