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以为干掉杨靖宇就完事,结果魏拯民拖着咳血的肺,在零下四十度的林子里照样端了他们的仓库。 1940年2月23日,吉林濛江的三道崴子,杨靖宇将军孤身一人,身陷重围。 他壮烈殉国的消息,刺穿了长白山的寂静,也刺穿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早已被病魔侵蚀的胸膛。 他跪在没膝的深雪中,整整一夜。 翌日清晨,当战士们将他搀起时,他嘶哑着喉咙:“杨司令走了,抗联的大旗还在!只要还有一个共产党人活着,就有一颗子弹射向鬼子的脑门!” 魏拯民,1927年,年仅18岁便投身革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化名魏拯民,奔赴白山黑水,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6年,他担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与杨靖宇将军会师,共同整编东北抗联第一路军。 两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共同指挥了奇袭抚松、火烧老岭隧道等著名战役,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 然而,残酷的战争环境和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损害了魏拯民的健康。 早在1938年,他就被确诊为肺结核。 这在当时是近乎绝症的疾病,尤其是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治疗更加困难。 肺结核的症状日益加重。 持续低烧、剧烈咳嗽、痰中带血,后来发展到大口咯血。 他的身体迅速消瘦,在东北冬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让他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和难以抑制的咳嗽。 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和保密,魏拯民常常开会时咬紧毛巾,把涌上喉咙的鲜血硬生生咽回去。 1939年,日寇发动规模空前的“治安肃正”计划,调集重兵对东北抗联进行“大讨伐”。 他们在抗联活动区域疯狂构筑“集团部落”,实行“归屯并户”,准备困死、饿死抗日队伍。 这时,魏拯民的病情急剧恶化,肺部严重溃烂。 即便如此,他依然拒绝任何特殊照顾。 面对日寇的严密封锁,魏拯民深知,被动困守只有死路一条。 他拖着病体,坚持将指挥部设在最前沿的山洞里,以便及时掌握敌情。 1940年初,侦察员报告密山西面有日军三个被服仓库。 魏拯民闻讯,决定亲自带队端掉它。 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中,魏拯民带领战士们在雪地里潜伏了三天三夜。 他趴在雪窝里,当发现敌人每15分钟巡逻一次,换岗间隙仅有5分钟时,他制定了周密的突袭计划。 第三夜,气温降至零下42度。 当大门被打开后,战士们仅用二十分钟,便将仓库内800套御寒皮大衣、300支三八式步枪、两挺歪把子机枪及大量弹药搬运一空。 当杨靖宇牺牲的消息传来,对魏拯民和整个第一路军都是沉重打击。 但魏拯民强忍悲痛,接过了指挥全军的重担。 他深知,此刻更需要坚定的领导和无畏的战斗来鼓舞士气,告慰战友英灵。 1940年下半年,他运筹帷幄,在寒葱岭、大沙河、敦化等地连续设伏,痛击日寇。 其中寒葱岭伏击战最为经典。 他准确预判日军运输队必经之路,提前三天派战士将谷底积雪踩实,再浇上水,一夜之间形成光滑冰面。 当日军11辆卡车驶入伏击圈时,车轮打滑,进退不得。 埋伏在两侧的抗联战士迅猛出击,仅用20分钟便结束战斗,击毙包括日军少将松岛在内的280余人,缴获子弹60万发。 战后,魏拯民下令将松岛的将官刀插在雪地上,上书:“此为杨司令祭!”以此告慰杨靖宇在天之灵。 每一次战斗前,魏拯民都坚持让战士抬着自己到最前沿阵地。 他用几乎难以听清的嘶哑嗓音,向战士们做最后的动员。 “同志们,打完这一仗,咱们就回家!” 战士们心中都明白,家园早已被日寇焚毁,亲人离散,“回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他们更明白,政委口中的“家”,是光复的祖国山河。 他们坚守的,正是祖国的东北大门。 长期的征战和极度的匮乏,彻底透支了魏拯民的生命。 1941年初,部队转移到吉林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的蒿子湖密营休整。 所谓密营,不过是半埋在地下的“地窨子”。 粮食早已断绝,每日仅靠一碗照得见人影的野菜汤度日。 魏拯民的肺结核已到晚期,持续高烧,咳血不止。 警卫员偷偷用仅有的一把小米熬了碗粥端给他,被他推开,命令送给伤员。 1941年3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600多名日伪军循着炊烟包围了蒿子湖密营。 警卫员背起奄奄一息的魏拯民冒死突围。 途中,魏拯民自知难以脱险,将装有重要文件的皮包塞进警卫员怀里。 “告诉同志们,革命一定会胜利!” 话音未落,一口鲜血喷涌而出。 这位年仅32岁的抗联领袖,最终牺牲在牡丹岭的茫茫雪原中。 魏拯民牺牲后,连凶残的敌人都为之震惊。 日军档案中记载:“魏拯民所部,冻饿交加,仍保持极强战斗力,其指挥官虽重病,仍能于雪夜突袭,行动之敏捷、判断之精确,殊为罕见。” 他以病弱之躯,在绝境中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主要信源:(河北共产党员——魏拯民:东北抗联杰出将领,金日成与他结下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友谊...)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1评论】【19点赞】
王力伟
向抗日英雄致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