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军攻打硫磺岛的经验,中国武统时,要特别警惕:台军很可能已经挖空台湾山脉,利用山脉掩护进行轰炸,用山中的暗堡阻止我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1945 年的硫磺岛战役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美军带着优势火力却在 20 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付出了 6821 人阵亡、21865 人受伤的代价,原本计划 5 天的战役硬生生拖成了 36 天的血战。 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把火山岩挖成蜂窝状的坑道体系,那些最长达 914 米的地下通道既能躲避轰 炸又能快速调兵,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了屠宰场。现在再看台湾的地形,任何人都会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 台湾近 2/3 的面积被五大南北走向的山脉占据,中央山脉作为主轴纵贯全岛,3000 米以上的山峰超过 200 座,这样的地理条件简直是为坑道防御量身定做的,比硫磺岛的火山岩地形更适合打持久战。 台军早就明白山脉的防御价值,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在中央山脉东坡挖山不止。花莲的佳山基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工兵们用了十年时间把山体掏空,挖出数十个大小不一却相互连通的山洞,总共花了 400 多亿新台币,相当于当时台军两年的军费。这个地下堡垒能停放 250 架战机,还有一条 2500 米的跑道直接连接花莲机场,8 吨重的防护铁门能在 60 秒内打开让战机升空。 更绝的是里面配套齐全,弹药库、油料库、小型医院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先进的 "天网防空系统",只要解放军飞机靠近,战情室的红灯就会立刻闪烁示警。在台东还有个志航基地,两个基地加起来能藏 400 架战机,号称远东最大的地下空军基地,这规模可比硫磺岛的坑道群壮观多了。 台湾的山脉不仅能藏飞机,更适合部署地面防御。中央山脉东坡陡峭,从海峡方向看就像藏在悬崖下头,导弹要飞越山脉再陡降攻击难度极大。佳山基地周围 25 平方公里内就有九处对空导弹阵地,形成密集的火力网。这让人想起硫磺岛的日军,他们在山体里设置了明暗火力点,用交叉火力封锁滩头。 现在台军完全可以照搬这套,在山脉西侧的滩涂和丘陵地带布置反登陆障碍,同时在山上的暗堡里部署火炮,利用地形优势覆盖整个登陆场。 他们的坑道可能比硫磺岛的更复杂,毕竟台湾山脉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增积楔结构,岩石坚硬程度足够支撑大型地下工事,当年佳山基地的工兵就说过,挖山的难度堪比秦始皇修长城。 现代技术让这些地下工事的威胁更上一层楼。硫磺岛的日军靠人力传递命令,而台军的佳山基地已经实现了与台北作战中心的联机操作,电讯监察能力号称亚洲第二,仅次于驻日美军。这意味着他们的坑道群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快速协调各火力点。 虽然台军近年的工程经常延期超支,比如左营港扩建延后 15 年,鱼叉导弹基地工期拖到 2030 年,但军费预算却在逐年增加,2025 年营建工程预算比上年多了 34 亿新台币,这些钱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地下工事上。他们可能在山洞里部署了热成像仪和震动传感器,让解放军的渗透行动更难隐蔽,就像硫磺岛的美军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射击孔会从哪里冒出子弹。 台湾山脉的水系和交通网络也给防御提供了便利。中央山脉作为分水岭,150 多条河流向东西两侧奔流,这些自然形成的河谷可以改造成隐蔽的运输通道,就像硫磺岛日军利用火山裂缝调动兵力一样。 台军在花莲港和佳山基地之间构建了海空协同的防御体系,加上附近的大型储油库,完全可以支撑长期抵抗。美军在硫磺岛最头疼的就是日军利用坑道储备的弹药和粮食,让攻坚部队始终面临持续火力。现在台湾的地下工事里,这样的储备只会更多,毕竟佳山基地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长期坚守的需求。 从战术角度看,台军很可能把硫磺岛的经验升级了。栗林忠道当年放弃滩头决战,让美军登陆后再用坑道火力消耗对方,这个思路被台军反复研究。台湾西部的嘉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是适合登陆的区域,但这些平原紧挨着山脉,就像给登陆部队搭了个通往山地战场的跳板。
抗战中,新四军26团300人深入敌阵,忽被1500日军包围。众人劝团长突围,团长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