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

名城探寻 2025-09-14 17:45:06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这么倒在了山道上,成了整个抗日战争里,牺牲在白刃战中的最高将领。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铁血将军的军旅生涯,是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课堂里起步的。王甲本出身云南富民县的书香世家,父亲曾是清朝举人,可他偏偏放弃科举路,18岁就背着家人报考讲武堂,跟着同学朱德、叶剑英一起摸爬滚打。 从讲武堂毕业那年,他带着一把祖传的七星刀入伍,从排长到军长,二十多年里打遍大江南北,淞沪会战里他带着部队死守蕴藻浜,左腿被子弹打穿还趴在战壕里指挥; 长沙会战第三战时,他率79军夜袭日军后勤基地,一把火烧了敌人的弹药库,连薛岳都夸他“打仗不要命,是块硬骨头”。 时间拉到1944年夏天,豫湘桂战役打得正凶。日军第68师团带着坦克和重炮,朝着湖南冷水滩扑来,79军的任务是守住阵地,掩护友军撤退。 王甲本知道这仗不好打,部队刚从长沙转战过来,伤亡还没补满,弹药也只够撑三天。 他把军部设在冷水滩附近的枫树山,每天凌晨都要去前沿阵地查岗,看到士兵们啃着掺沙子的糙米,他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分给大家,还把战马让给伤员骑——谁能想到,这位军长的马背上,驮的从来不是行李,而是伤兵的担架。 战役打了四天,友军按计划撤退了,可79军的阵地已经被日军迂回包围。 王甲本召集军官开会,说要亲自带警卫营断后,让大部队先撤。参谋劝他:“军长,您是一军之主,不能去一线!”他拍着桌子反驳:“我是军长,部队在我就在,哪有让士兵断后自己先走的道理?” 那天下午,他带着警卫营在山道上遭遇日军先头部队,双方瞬间交火。警卫营的士兵大多是新兵,很快就被日军冲散,王甲本的副官中弹倒下,他自己也被三个日军士兵围住。 他掏出腰间的手枪,两枪放倒两个敌人,剩下的那个端着刺刀冲过来,他扔掉空枪,拔出指挥刀迎上去。 刀刃碰撞的声音在山道上响着,他毕竟51岁了,打了半天仗早已体力不支,胳膊被刺刀划开一道大口子,鲜血顺着刀柄往下流。 就在他转身想避开下一刀时,身后又冲上来两个日军,四把刺刀同时朝着他的腹部刺去。附近还没撤退的士兵远远看到这一幕,想冲过去救,却被更多日军挡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军长倒在血泊里。 等日军退走,士兵们冲过去时,王甲本的手指还紧紧攥着指挥刀的刀柄,刀身上全是缺口,腹部的伤口里还插着半截刺刀。大家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一个磨得发亮的怀表,表盖已经被打穿,指针停在下午4点15分——那是他牺牲的时间。 还有一张叠得整齐的纸,上面是他写给妻子的信,只写了一半:“此次作战,若不能归,汝当好好抚养子女,勿以我为念……”后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79军的士兵们带着这封信和怀表继续打仗,每次冲锋前都会喊一句:“为军长报仇!”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冷水滩为他立了纪念碑,碑文中写着“抗日名将,铁血忠魂”。 他的儿子王毓贤后来成了一名教师,每次给学生讲抗日战争的故事,都会拿出那个传下来的怀表,说:“你爷爷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不想让日本人占中国土地的军人。” 直到现在,每年清明节都有老兵和学生去纪念碑前献花,有人会特意带上一块压缩饼干——就像当年王甲本分给士兵的那样,提醒着后人,这位倒在白刃战里的将军,从来没被忘记。 王甲本的牺牲,不只是一个将领的陨落,更是一代中国军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武器,或许知道胜算渺茫,却始终抱着“宁死不后退”的信念,用刺刀和鲜血守住家国。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血性,比任何战功都更值得被记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