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那天,别慌。 台湾地区防务部门最新报告里藏着答案,2025年义务役征兵名额比原计划少了五千多人,志愿役一年就少了五千多兵力,相当于11个联兵营凭空消失。 这组数据戳破了民进党当局喊了多年的“全民皆兵”口号,也让人想起国民党前政策会执行长蔡正元那句尖锐的话:该问问赖清德家公子会不会扛枪上前线。 蔡正元的话在岛内外吵翻了天。有人觉得他戳中了要害,毕竟台军现在连防毒面具、通信设备这些基础装备都凑不齐,新兵训练时居然要在太阳伞下练打靶,游泳池里学泅渡。 这样的军队,谁愿意把孩子送进去?但也有人骂他挑事,说他自己当过“立委”却没让家人参军。 其实争论背后藏着更扎心的现实,2024年台军校招生连七成名额都没招满,陆军军官学校更是只有不到一半人报考。 为什么会这样?台军飞行员里流传着“十个有九个想退伍”的说法,不是因为怕苦,而是看不到意义。有岛内网友说得直白:“绝不会为‘台独’卖命,如果打仗会直接投降。” 这种心态不难理解,民进党当局一边延长兵役,一边却让义务役士兵月薪还赶不上“中选会”官员的平均薪资。 让人不解的是,当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还在反对提高军人待遇时,却没人解释为什么“保卫台湾”的士兵要活得这么寒酸。 反观北京清华北大校园里,征兵处一摆出来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名额上午摆出来下午就告罄。这不是特例,大陆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主动穿上军装。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天之骄子”放着大好前程不去争取,为什么要去军营吃苦? 答案藏在日常生活里:退伍军人去景区不用买门票,找工作时有优先录取权,万一在任务中牺牲,家人会被国家一辈子照顾得好好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保家卫国”不再是空话。 大陆专门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给每个退伍军人建立档案,伤残军人的抚恤金一涨再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还会专门留出岗位给退伍军人,帮他们平稳过渡到平民生活。 这种“你为国家拼命,国家给你兜底”的制度,让参军成了一件光荣的事。年轻人眼睛里的光,不是凭空来的,是国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焐热的。 蔡正元的话能引发热议,还因为他戳穿了“台独”势力的双重标准。那些喊着“抗中保台”最凶的人,自家孩子要么出国留学,要么找关系躲过兵役。 去年台军“汉光演习”出事故时,民进党“立委”的子弟没一个在参演部队里。这种“你们送死,我家享福”的做派,让越来越多台湾人看清了“台独”的真面目。 有人说蔡正元自己也有争议,这话不假。他曾批评大陆外交官的表态,还质疑过大陆学者的理论,这些言论让他在岛内外都赚足了话题。 但这次他提出的问题,确实说到了很多人心坎里。毕竟在台湾,志愿役士兵为了提前退伍,宁愿支付高额违约金;而在大陆,清华北大学子却要抢着去军营。这种差距,不是一句“意识形态不同”就能解释的。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民进党当局把台湾年轻人当成了“谋独”的筹码。他们一边从美国买武器,一边却连士兵的基本装备都配不齐;一边喊着“保卫家园”,一边却让军人待遇不如文官。 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只会让更多台湾青年对兵役敬而远之。台军报告里“新兵征不满,老兵留不住”的窘境,其实是台湾民众用实际行动对“台独”说不。 蔡正元提到的“精神日本人”遣返主张,虽然听起来有点极端,但也反映出对身份认同混乱的担忧。这些年民进党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导致台军官兵身份认同混乱。 有数据显示,台湾青年中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的比例在上升,这背后是教科书被篡改、历史被歪曲的结果。 王毅外长说统一后台湾就是中国台湾省,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看看香港回归后的变化,就能明白“一国两制”的好处。 到那时,台湾的教科书会还原历史真相,孩子们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解放军会驻扎在台湾,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同胞。这些都不是威胁,而是让台湾长治久安的保障。 现在的台湾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选择。是继续被“台独”势力裹挟,让年轻人成为政治野心的牺牲品?还是认清形势,回到两岸和平发展的正道上来? 这个选择,不只是台湾当局的事,更是每个台湾家庭的事。毕竟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尤其是那些被推到前线的普通士兵。 台军报告里的数字还在变化,但人心的向背已经很明显。当大陆青年把参军当成荣耀,当台湾青年对兵役避之不及,这种对比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打仗那天真的来了,恐怕不用打电话问市长,答案早就写在了年轻人的选择里。
摊牌了!从今天起,“台独”,不再有任何模糊空间!就在刚刚,国台办对“台独”,作出
【56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