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群流氓在张兰的饭店吃霸王餐不给钱,张兰拦住不让他们走,谁知,为首的流氓直接掏出一把枪顶在她后脑勺,而张兰接下来的举动,却惊呆了众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大多数人还在体制内安稳工作时,张兰已经漂洋过海,在加拿大的餐馆后厨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涯。 温哥华的冬天异常寒冷,她的双手因长时间浸泡在冰水中洗盘子而冻出了冻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住处时往往已是深夜。 厨房的油烟、地板的污渍,以及同事时不时投来的异样眼光,都在提醒她作为"黑工"的卑微身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辛苦积累,她终于攒下了两万美金,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1991年,怀揣着这笔钱和对未来的憧憬,张兰回到了北京。 当时,国营饭店因循守旧,服务态度生硬,菜品质量参差不齐,生意普遍惨淡,而私营餐饮业刚刚起步,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 张兰看准了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盘下了东四胡同里的一间破旧四合院,亲自动手刷墙、砌灶,很快,一家名为"阿兰酒家"的小餐馆就此诞生。 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了十多年,但社会治安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的边缘地带,小混混、地痞流氓时有出没。 张兰的"阿兰酒家"因为菜品可口、价格实惠,很快就在当地有了名气,食客络绎不绝,然而,好景不长,一伙不速之客盯上了她的生意。 那是一个平常的傍晚,饭店里人声鼎沸,几个满脸横肉的大汉推门而入,他们点了几个小菜,要了酒,然后就坐在那里划拳喝酒,迟迟不走。 周围的顾客都察觉到了不对劲,纷纷避开他们所在的区域,到了结账时间,这几个人竟然直接起身要走。 张兰知道,这是来找麻烦的,如果今天退让,以后只会有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她深吸一口气,挡在了门口。 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首的大汉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一把黑洞洞的手枪,直接顶在了张兰的太阳穴上。 整个饭店瞬间安静下来,空气仿佛凝固了,顾客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幕,有人甚至吓得丢下筷子就往外跑。 张兰的心跳加速,恐惧感如潮水般涌来,她清楚地感受到冰冷的金属抵在自己的皮肤上,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个空酒瓶上,电光火石间,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举动。 她猛地抄起酒瓶,在桌角上一磕,瓶子应声而碎,紧接着,她反手将锋利的碎瓶口抵在了那个持枪大汉的脖子上。 混混见状,也不敢嚣张,付了饭钱赶紧离开,张兰的行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那些曾经忍气吞声的商户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和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张兰深知,个人的勇气固然可贵,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单打独斗远远不够,事件过后不久,她主动牵头,联合了附近七家餐馆的老板,组建了一个"联防队"。 这个民间组织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他们轮流巡逻,互相通风报信,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集体应对。 这种自发的联防机制,不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治安环境,也增强了商户之间的凝聚力。 有了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张兰的生意蒸蒸日上。但她并没有因此松懈,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每天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张兰已经起床前往菜市场,她坚持亲自挑选每一种食材,只为确保顾客能吃到最新鲜的菜品。 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和对细节的关注,让"阿兰酒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顾客们不仅被美食吸引,更被她那份认真和用心打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张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而是在失败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前行的人。
这波流量密码又被张兰稳稳拿捏了!高低得说句兰姐会玩!西贝后厨用电磁炉,麻六记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