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突然宣布一项重磅政策! 据路透社报道,墨西哥总统辛鲍姆9月12日表示,墨西哥官员将于下周与中国代表就墨西哥计划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一事进行会谈,并强调加征关税不是一种“胁迫措施”。 在此之前,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就对外称:计划对来自未签署贸易协定国家的1400多种商品大幅提高进口关税,其中汽车类产品的关税将从现在的15%到20%直接提升至50%。 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在国际贸易圈掀起波澜。明眼人都能看出,作为墨西哥最大汽车进口来源国,中国企业将成为这次关税调整的主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刚接受中国新任大使递交国书时表示,愿与中方携手提升两国关系水平,这种前后态度的反差让人疑惑丛生。 从具体影响来看,这次关税调整的力度远超预期。以一辆出口到墨西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例,假设出口价为2.5万美元,按照之前20%的关税计算,总成本约为3.1万美元。 而关税提升到50%后,单辆车的关税成本就增加了7500美元,总成本直接涨到3.85万美元。 这意味着要么中国车企将终端售价提高约23%,失去价格竞争力;要么就得自行消化成本,把利润率从原本的15%压缩到3%左右,几乎无利可图。 2024年中国汽车在墨西哥轻型车市场已经拿下9.1%的份额,有行业预测,关税上调后这个数字可能会跌到6%以下。 墨西哥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保护本土约32.5万个工业和制造业岗位”,防止低价进口商品冲击市场。 但现实情况是,墨西哥制造业对中国中间品的依赖度极高。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达到621亿美元,其中大量是用于加工再出口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员王鹏就指出,这种关税壁垒会直接推高墨西哥本土的生产成本,反而加剧通胀压力。 比如汽车行业,许多中国车企在墨西哥采用散件组装模式,约40%的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进口比例更高达60%,这些零部件同样在关税调整范围内。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美国的供应链战略里。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向墨西哥施压,要求其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这次墨西哥选择在汽车领域动刀,正是因为该行业直接关系到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和供应链韧性议题。 要知道,墨西哥汽车出口的80%都销往美国,在《美墨加协定》即将迎来三方贸易审查的关键节点,墨西哥的这项政策更像是对美国的一次“示好”。 但这种妥协背后,是墨西哥经济对美国的深度依赖,美国不仅是其最大贸易伙伴,更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墨西哥很难承受得罪美国的后果。 然而这种“讨好”可能让墨西哥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中国已经是墨西哥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自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20倍,2023年更是突破1100亿美元。 中国提供的高性价比工业产品和零部件,是墨西哥维持其作为北美供应链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突然加征关税,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墨西哥消费者,汽车、玩具、家具等日常消费品价格都会上涨,这与墨西哥政府声称的“应对通货膨胀”背道而驰。 墨西哥中国商会也明确表示,这种政策会损害墨方战略工业部门和供应链增长,阻碍能源转型进程。 更有意思的是,这项政策还可能反噬美国企业。许多美国车企把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或整车出口到墨西哥进行组装再销售,加征关税后,通用汽车等企业的成本会显著增加。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美国施压墨西哥加税想限制中国商品,结果本国企业反而受到波及。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情况,在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并不少见。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商务部在9月11日迅速回应,指出在美方滥施关税引发全球普遍反对之际,各国不应因为他人胁迫而牺牲第三方利益。 发言人明确表示,墨方的单边加税举动即便在世贸规则框架内,也会被认为是对单边霸凌主义的绥靖与妥协。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强调,中方坚决反对在他人胁迫下以各种名目对华设限,会根据实际情况维护自身权益。这些表态既表明了中方的立场,也为后续协商留有余地。 现在的墨西哥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辛鲍姆政府需要平衡对美关系,争取在贸易审查中获得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中墨贸易的互补性已经深入到墨西哥经济的方方面面,贸然打破这种平衡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有专家分析,中国车企可能会加速在墨西哥本地建厂或寻找合作伙伴,通过提升本土化率来规避关税,这种产业转移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让中国企业更深地融入北美供应链。 这种贸易政策的突然转向,也会影响外国投资者对墨西哥市场的信心。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不确定性,今天可以因为外部压力加征关税,明天可能又会因为其他因素改变规则。 这种环境下,跨国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难免会犹豫观望,最终损害的还是墨西哥吸引外资的能力。 信息:墨西哥称计划对中国等国征收50%的关税,外交部回应·观察者网
法广闻昨天(9月13日)报道:“墨西哥总统:并没有胁迫中国。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