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没事,现在的孩子却动不动抑郁?最近总听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打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抑郁。我们小时候谁没挨过打?不都好好的?”这话听着耳熟,但仔细一想,真的如此吗?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不是孩子变脆弱了,而是他们所处的世界彻底变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说不得”了? 首先,孩子的世界变“小”了。 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父母忙生计,哪有时间天天盯着一个孩子?现在的家庭结构变了。一个孩子,背后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七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孩子就像站在舞台中央,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压力能不大吗? 其次,孩子的“出口”变少了。 过去的孩子,放学后满街跑,爬树掏鸟、下河摸鱼,疯玩到天黑。运动释放了压力,身体累了,心里反而轻松。现在的孩子呢?学校、家庭、补习班——“三点一线”成了常态。周末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你想想,情绪总得有个出口,当运动、玩耍这些天然的出口被堵上,负面情绪只能向内积压,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最后,很多情绪不是不存在,而是被“遗传”了。 我们父母那代,普遍认为“小孩子哪有那么多心事”。许多心理问题被忽视、被压抑,最后深埋进性格里。等他们成为父母,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情绪模式,又会不经意间传递给下一代。你有没有发现,明明告诉自己不要像父母那样发脾气,但某一刻,脱口而出的话、处理问题的方式,竟然和他们如出一辙? 所以,真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环境变了、压力变了、情绪的表达和接收方式都变了。 怎么做,才能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 第一,别把成绩当成孩子的“唯一价值”。 很多家长把成绩看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考得好皆大欢喜,考不好全盘否定。这种过度聚焦,会让孩子觉得:“如果我不优秀,就不值得被爱。” 但孩子的人生不该只有分数。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划船少年”阿亮,没读过太多书,但他眼里的光、身上的野性和生命力,感染了无数人——那是生命本真的状态。允许孩子探索、尝试,甚至犯错,他才能长成健康、完整的人。 第二,拒绝以爱为名的“控制”。 《庄子》里有个故事:鲁国国君用最隆重的礼仪招待一只海鸟,给它听宫廷音乐、吃豪华大餐,结果海鸟三天就吓死了。他错在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鸟,却没问鸟需要什么。 许多父母也在用同样的方式爱孩子:“我都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就行”。这不是爱,是控制。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选择的空间,让他成长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期望中的模板。 第三,学会跟孩子“共情”,而不只是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哭闹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制止、说教:“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准闹!”但情绪是需要被看见的。 试试先接纳他的情绪:“你看起来很难过,能跟我说说吗?”有时候,孩子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个倾听的耳朵、一个理解的拥抱。父母当好孩子的“情绪容器”,他才能学会如何与情绪共处,而不是被情绪吞噬。 我想补充一点:社交媒体正在偷走孩子的“童年” 以前孩子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现在还要加上一条:社交媒体。精心修饰的照片、看似完美的生活、无处不在的比较……甚至外貌、身材、人设都能成为焦虑源。 孩子被迫活在一个被无限比较和审视的环境中,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所以,多带孩子去自然里走一走,让他接触真实的世界,而不只是屏幕里的幻象。 最后总结一句: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浇灌。别逼孩子开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给他阳光、雨露和自由,让他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芬芳。 你同意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没事,现在的孩子却动不动抑郁?最近总听人说:“现在的孩
用心的茂溪
2025-09-13 19:4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