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46岁的林纾刚丧妻不久,青楼头牌谢蝶仙便让人送来四只特大的柿饼,林

云端逐梦飞天 2025-09-13 19:39:46

.1898年,46岁的林纾刚丧妻不久,青楼头牌谢蝶仙便让人送来四只特大的柿饼,林纾打开一看,只见每个柿饼都被咬过一口,还留着齿痕,带着脂粉香气,林纾看后哈哈大笑,随后让人给谢蝶仙送去几条鱼和一首诗。 林纾独坐书房,案头灯火昏黄。门外送来一只食盒,揭开盖子,四只柿饼静静躺着。乍看寻常,再仔细一瞧,却都缺了一角,齿痕清晰,还带着淡淡脂粉香气。 林纾愣了一下,随即仰头大笑。这份礼,怪异又别致,不是寻常人能想到的。笑罢,他立刻叫人送去几条鲜鱼,并题诗一首。故事从此流传开来。 林纾其人,才气横溢,出身书香世家,饱读经史子集,擅写古文,尤以文言翻译洋书闻名。晚清文坛,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可再风光的才子,也逃不过人世悲凉。年过不惑,结发妻子骤然离世,留下他孤影一人,满腹愁绪无处排遣。书房再大,也敌不过冷清。案头再多文稿,也填不满心中的空洞。 就在此时,谢蝶仙闯入他的生活。谢蝶仙是当时有名的青楼女子,才貌双全,曲艺诗词皆精。她深知如何与文人周旋,也懂得用巧思打动人心。 送柿饼本是寻常心意,却偏偏咬下一口,留下齿痕,带着脂粉香。既是挑逗,又似安慰。那一口,仿佛咬开了林纾心里的孤寂。 柿饼寓意吉祥,又谐音“事事如意”。送柿饼,已是暗藏深意。咬过的柿饼,更添一层暧昧与亲近。四只柿饼,四个缺口,像是说出“共缺同补”的意味。 林纾的笑,不只是觉得新奇,更是被这种直率的情意击中。孤独之人最怕虚礼,最爱真心。哪怕这真心带着脂粉香气,他也甘之如饴。 林纾回赠的鱼与诗,也别有深意。鱼取谐音“余”,寓意富足长久。诗是才子的信物,比金银更贵重。 鱼与诗一道送去,既是回应谢蝶仙的巧思,也是才子佳人间的默契。一个送柿饼,一个回鱼诗,互诉心曲,不必言明。 这一来一往,便有了绯闻。坊间人多嘴杂,说林纾丧妻不久便与青楼女子往来,颇为不妥。可林纾并不在意。他向来洒脱,重情重义,却也不拘礼俗。 在妻子亡故的阴影下,他需要温暖,需要陪伴。谢蝶仙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份空缺。文人雅士的故事,本就难以用寻常眼光评判。 更有趣的是,这段佳话后来被添油加醋,传得满城皆知。有人说谢蝶仙才情不输名士,常与林纾对诗唱和。有人说她善解人意,常陪林纾谈天解闷。柿饼与鱼,成了两人关系的注脚,也成了晚清文人艳事的谈资。 林纾的一生,贯穿着矛盾。一方面,他是守旧的士人,坚守古文文风。另一方面,他又以文言翻译西书,推动中西交流。 他既受人敬仰,又常遭人非议。谢蝶仙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矛盾。有人称赞这是才子佳人的知音情谊,有人批评这是文人失节。无论如何,故事却活了下来。 岁月流转,柿饼早已化为尘土,脂粉香气早已散尽。留下的,是书页上的诗句,是街巷中的传说。 一个丧妻的文人,一个风尘女子,用四只柿饼和几条鱼,演绎出一段别样的情缘。荒诞中带着真挚,戏谑中带着温情。

0 阅读:1349

评论列表

胡汉三

胡汉三

2
2025-09-13 23:51

技击余闻的作者。

用户15xxx59

用户15xxx59

1
2025-09-14 08:06

卖淫嫖娼不该拘留加罚款吗?嫖娼也可以树碑立传了?

柳叶刀

柳叶刀

2025-09-14 08:14

价值观与主流不符合,应该严厉批判

猜你喜欢

云端逐梦飞天

云端逐梦飞天

云端逐梦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