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近期关于核设施遇袭后的表态,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在公开

梅梅谈世界 2025-09-13 13:39:31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近期关于核设施遇袭后的表态,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 他在公开声明中强调,伊朗的核设施遭到军事打击后,浓缩铀等核材料被埋在废墟之下,这番话看似诉苦,实则暗含多重政治信号。 从实际状况看,伊朗核设施遇袭是确凿发生的军事事件。2025年初,伊朗方面已公开表达对美以可能发动攻击的担忧,阿拉格齐当时警告,此类行动将是“美国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并可能导致地区“全面战争”。而到了2025年9月22日,美军对包括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在内的三处伊朗核设施发动了袭击。 阿拉格齐随后谴责该行动“违反国际法”,并称伊朗保留一切自卫权利。这意味着,核材料被埋在废墟之下的描述,并非夸张修辞,而是对实际物理状况的一种指向。 但“被埋”不等于“被毁”,这中间存在巨大的战略模糊性。伊朗从未承认其核武器发展计划,多次公开强调核计划的和平属性。 并愿意在相关谈判中承诺不发展核武器,但坚决拒绝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所以阿拉格齐所言的“核材料被埋”。 既可解读为伊朗核计划受挫,也可视为一种战略暂缓——这些材料仍存在,并未消失,待时机合适时仍可恢复提取和使用。 另一方面,伊朗的回应延续了其一贯的“有限反应”策略。在2024年4月以色列发动袭击时,阿拉格齐曾明确表示,除非遭受“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这种隐忍背后并非单纯退缩,而是基于对地区局势和大国博弈的深度考量。伊朗清楚,美国希望逐步将资源转向亚太,而以色列则试图借冲突将美国拖在中东。 伊朗通过控制反击力度,实际上避免了落入让美国全面重返中东的陷阱。阿拉格齐此次表态也可视为一种外交试探。 一方面承认遭受损失,展示弱势以争取国际舆论同情;另一方面暗示仍具备核潜力,为后续谈判留存筹码。 事实上,伊朗始终否定以色列和美国对其发展核武器的指控,并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歪曲事实”。在这种罗生门式的舆论战中,任何一方表述都不宜简单采信,而需放置于更大的地缘战略背景中审阅。 毫无疑问,伊朗核问题牵动的中东安全格局正在深度重组。无论是伊朗的“被埋核材料”,还是美国的军事打击,均不会改变各方在该地区的长期利益布局。 而阿拉格齐所言的“自卫权利”和“后果可怕”,也绝非空洞威胁——过往历史证明,伊朗在维护其主权和战略资产方面,拥有相当程度的决心和能力。   参考资料:伊朗外长:安理会应追究以色列和美国侵略伊朗的责任 2025-06-29 23:27·环球时报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