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的男女,在私家车内发生关系后男方突发疾病,女方因怕“奸情”

用心的茂溪 2025-09-12 21:44:17

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的男女,在私家车内发生关系后男方突发疾病,女方因怕“奸情”暴露竟未拨打120,反而拿走对方手机悄然离开……直到9天后,男子的遗体才在车内被发现。 2023年2月,张女士与张先生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成为好友。短短几天内,两人先后在某酒店和一辆停靠在路边的轿车内发生关系。 没想到第二次私会竟成悲剧——事发当晚,两人在车内亲密行为后,张先生突然身体不适、呼吸急促。 张女士虽然进行了约40分钟的简单施救,但见对方逐渐失去呼吸,她第一反应不是打急救电话,而是担心婚外情暴露。于是她拿走张先生的手机,匆匆逃离现场。 直到9天后,警方才在车内发现张先生早已死亡的遗体。尸检报告显示,他死于冠心病急性发作。尽管直接死因是自身疾病,但家属认为张女士未及时呼救、反而拿走手机一走了之,延误了抢救时机,将其告上法庭,索赔48万余元。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张女士在特殊情境下负有救助义务——两人身处密闭车内、地点偏僻,外界难以察觉险情。她明明意识到对方危在旦夕,却选择逃避,客观上减少了张先生生还的可能,因此应承担15%的赔偿责任。 而张先生本人明知身患重病仍进行高危行为,应负主要责任。最终一审判决张女士赔偿13.7万余元。双方均不服上诉,二审仅微调赔偿金额,最终判赔13.8万元。 在道德与法律的交界处,“见死不救”不只是良心的拷问,更可能成为法律上的责任。即便不是法定亲属,在特殊环境中(如独处、密闭空间等),先行行为可能衍生出救助义务。 此案中,女方因恐惧奸情败露而放弃呼救,表面是保一时体面,实则踏破了人伦与责任的底线。 如今社交软件促成无数“瞬间相遇”,但越是自由随机的交往,越需成年人保持清醒与自律。幽会猝死虽是极端案例,却提醒我们:陌生关系之间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和法律边界。 无论关系是否正当,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退让——拨一通120、留一步不逃离,或许就能改写结局。毕竟有些错,一旦酿成,就再没有回头路。 提醒: 网络交友须谨慎,健康安全放第一。突发险情时,请务必第一时间呼叫急救,逃避不仅救不了自己,还可能背负一生的法律与良心债。 --- 本文依据裁判文书及公开报道撰写,人物为化名。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你怎么看?支持法院的判决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7
用心的茂溪

用心的茂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