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了?科技不要人了,我们还要科技干嘛?” 放眼当下,“无人化”的场景正在迅速蔓延,去超市,刷个脸就能买单,去酒店,点点屏幕立刻拿房卡。 马路上的自动驾驶车越来越多,甚至银行里的柜台,也被自助机替代。 表面看,效率和便利大大提升,社会运转更快了,可与此同时,一个尴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这些岗位被机器抢去,人怎么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温度,还剩多少? 便利往往遮住了代价,无人商店解决了老板的人力成本,但收银员和店员呢?他们失去了工作。 无人驾驶减少了事故,但数以百万的司机又将何去何从? 年轻人适应新系统很快,可老年人甚至连操作都搞不定,去无人银行办个业务都急得直冒汗。 看似周到的科技,却把一些人硬生生隔在门外。 很多人觉得科技的发展就是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用不着太紧张。 但柳冠中的提醒却正中眉心,当“无人化”把人一层层往外推时,我们是不是正在丢掉自己的存在感?科技要真发展成让人“缺席”的模样,它还有价值吗? 回想过去,科技的每一次进步,本意都是让生活更美好,电灯让黑夜不再漆黑,汽车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电话缩短了人与人的沟通。 这些发明,是帮助人更自由,而不是把人踢开。可眼下的无人科技,却让一些人掉了队。 无人酒店对年轻人很酷,可老人推开门面对冰冷的自助机时,却满心无助,科技不该变成冷冰冰的阻隔。 从大环境来看,这种趋势风险更大,岗位减少,社会差距拉大,没技能的人可能被彻底淘汰,能掌控技术的少部分人则集聚资源。 这样下去,很容易滋生焦虑、孤独感,甚至社会矛盾,你能说这样的成本仅靠“效率提升”能弥补吗?显然不能。 其实问题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我们使用它的方向,无人机可以去灾区运送物资,自动化能帮助农民增加产量,智能驾驶在实验场景里确实减少了事故。 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科技只拿来不断替代人,那它迟早会遭到质疑。 要解决问题,光靠企业省成本、消费者图方便远远不够,制度、政策必须跟上,给被淘汰的人群留出出路。 教育也得及时调整,让更多人能掌握新技能,否则科技带来的“便利”,实际上会换来社会的失衡。 柳冠中的厉声质问,就是一记警钟,他提醒我们科技不是为了让人失业、无所事事,而是应当赋能,让人能发挥更多创造力,活得更有尊严。 真正好的技术,绝不是取代,而是同行。
